好色無度 真實的一休和尚

  提起“一休”,想必大家想到的都是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裏那個機智勇敢的小沙彌形象吧。但如若説到“一休”的原型,日本室町時代禪宗臨濟宗的著名奇僧——一休宗純,恐怕知道的人少之又少,更別提他與漢詩之間的“不解之緣”了。

  一休,本名千菊丸。其父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的後小松天皇,其母是日野中納言的女兒伊予局。當時的日本是在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治下的室町時代。由於一休的母親是被擊敗的南朝權臣藤原氏人,足利義滿逼迫後小松天皇將其逐出宮廷,並下令讓一休從小就在京都安國寺出家,以免有後代。

  因此一休從5歲起就未曾受過皇子的待遇,也從未以皇子自居,一直在寺廟潛心修行。他15歲為僧,16歲從隨西金寺謙翁和尚,命名“宗純”。謙翁和尚圓寂後,當時23歲的宗純又進入禪宗非正統的大德寺派名僧華叟宗曇的門下繼續修行。華叟見其天資聰慧便在宗純25歲時授其“一休”法號。至此,後世受到萬人景仰的“禪僧一休”便誕生了。

  一休宗純,不僅是日本室町時代禪宗臨濟宗的得道高僧,同時也是一名擅長用漢語創作漢詩的詩人。據《東海一休和尚年譜》記載,一休13歲時跟隨幕哲龍樊學習用漢語作漢詩,一日作詩一首。這期間所作《長門春草》一詩為一休宗純現存最早的作品,15歲時以一首《春衣宿花》而知名。並著有漢詩集《狂雲集》《續狂雲集》等,其中僅《狂雲集》便收錄其詩作多達500多首。他在日本漢詩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謂日本漢詩一大家。


  縱觀一休的詩作尤其是其早年作品,無不透露着濃濃的“禪味”。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休是日本禪宗臨濟宗的僧人,而“禪宗”,作為一種中國化的佛教,從奈良時代開始,由宋朝傳往日本,於室町時代達到鼎盛。從文化學角度看,這一時期,由於武家文化建立,各地領主之間的戰亂紛爭造成了社會的鉅變,而隨之帶來的人心的積怨與躁動引發了日本人內心的不安。

  末世思想與“無常”思想充斥着整個日本人的思想領域。而禪宗提倡的“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的宗旨,以及中國南禪宗所提倡的“頓悟”的悟道精神無一不成為當時的一劑救世良藥,其影響甚至遍及整個文化領域。正如日本學者加藤週一説的那樣:“室町時代的文化,不是有禪宗的影響,而是禪宗成了室町時代的文化。”


  在這種背景之下,隨着宋元時期中日僧人的大量交流,日本禪僧在“悟道”的同時,通過禪宗接觸到了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學。在禪宗思想的強烈影響下日本文學產生了對傳統的反省。其最大產物便是“五山文學”,所謂“五山文學”是指以日本禪宗“五山十剎”為主體的禪僧們所掀起的漢文學風潮。

  五山詩僧們熱衷於通過禪宗接觸中國文學,學習用漢語寫作漢詩,從對中國詩的機械模仿到以文會友,以詩喻禪,極大地促進了中世紀後期即江户時代漢詩的興盛和成熟。在“詩禪一味”的主導思想下,五山文學作品又深受唐詩宋詞的影響,使其普遍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境界與韻味。

  一休的早期作品也不例外。一心追求純潔信仰,以悟道為畢生心願的青年一休,常將宋代詩人林和靖與晉代詩人陶淵明作為典範,寫下了諸如“春意年年每一朵,高風夜夜月三更。孤山曾斷名利路,慚愧詩僧吟未清。”(《和靖梅下居》);“晚菊東籬衰色秋,南山且對意悠悠。


  三要三玄都不識,淵明吟興我風流。”(《南園殘菊》)的詩句。《和靖梅下居》一詩中“孤山”指的便是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和靖,“詩僧”則是自己的自喻。在一休看來,自己的詩歌無論從意境上還是品格上都無法與遠居西湖旁孤山上的林和靖相媲美;而《南園殘菊》一詩引用了陶淵明的即便是在日本也膾炙人口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最後“三要三玄都不識”則是反論禪僧們需要達到的境界。由此可見,林和靖的“清”、陶淵明的“隱”才是一休和尚追求的真正的風流。這才是在大徹大悟的境界中創作出來的詩篇。當時的一休認為無論是參禪還是作詩,都要求人要摒棄世俗的干擾,用純真的性情,清高的人格去吟詠世間的景物與人生的悲歡。

  但一休和尚中年時,正值禪宗由盛轉衰的室町幕府末期,佛教界雖表面興盛,內部卻極為墮落,許多僧侶為了私利,忘記真正的修行,一味結交權門,攀慕富貴,追求名利。而日趨貴族化、世俗化的五山詩僧們更是把漢詩的創作當成炫耀地位、譁眾取寵的一種手段,因此作品大多是抄襲、模仿前人的平庸之作。

  一休對此深惡痛絕,特別是在其師華叟病故、師兄養叟立即在大德寺大興土木並自稱是華叟的繼承人之後,一休認為這既不符合華叟本意,也違背純潔信仰。於是憤然離開大德寺,開始他的漂泊之旅,風餐露宿,雲遊各方,濟世救人,自稱“狂雲子”。此時一休的行事風格已然大變,甚至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癲狂痴纏”成了他的代名詞。


  傳聞華叟死後,其委託人將“印可狀”交予一休,一休當即將之撕碎,投入火中。“印可狀”是證明僧人修行悟道的文書,可以給人帶來榮譽、地位,甚至於莫大的利益,然而一休卻斷然毀之。其實當時眾多禪僧、寺院為一己之私而胡亂授予庸僧、偽僧“印可狀”,一休為了抵制這些不正之風,才有此一舉。然而一休還是受到了各種非難,尤其是指責他對華叟不敬的言論鋪天蓋地地襲來。

  同時,在詩文寫作上一休和尚也與從前判若兩人,空寂靜穆的禪詩彷彿化作昨日夢,開創了“狂詩”這一文學形式,辛辣的諷刺詩和香豔的夢閨詩成了他全副武裝的盔甲,他所寫的漢詩集也取名為《狂雲集》。當一休看到同門追求名利之徒時,就作詩揶揄道:“頤卦題名貪食來,會中膾炙寵如梅。攫金手段機輪轉,君子果然多愛財。”

  而當一休看到將軍足利義政與其妻日野富子不顧饑荒時期人民的死活,大興土木,宴飲達旦時,又奮筆疾書將義政和富子比喻為唐玄宗和楊貴妃:“暗世明君豔色深,崢嶸宮殿費黃金。明皇昔日成何事,空入詩人風雅吟。”

  有人説晚年的一休行徑更為癲狂無常似“普化”,詩作風格更為放浪形骸近“杜牧”。確實,一休作為禪師卻成了當時最受佛門內外誤解的僧人,與中國唐代的普化和尚極為相似。一休雖出家持戒,但又認為禪宗的禁慾教條不無虛偽,他吃肉喝酒,甚至出入風月場所,還曾根據“老狂薄倖”的心境以匾額“夢閨”明示自己的好尚。


  其實在當時的日本,禪僧與女子私通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可是許多偽僧卻還道貌岸然,只有一休反其道而行之,揭去了這些虛偽的面具。細數他的詩集中以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為題的詩不下十首,而引杜牧詩句作典的更是佔多數。可見一休晚年也確實對杜牧是大加讚賞的。

  其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遭人詬病的一首詩《自贊》這樣寫道:“風狂狂客起狂風,來往淫坊酒肆中。具眼衲僧誰一拶,畫南畫北畫西東。”一休幾乎將自己與杜牧的身影重合在一起,來往於“淫坊酒肆”中的杜牧只有在詩中才能展現他儒雅的風貌,而這種儒雅恰恰又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狂”十分契合,都是不如意之士的一種表面姿態而已。那麼一休是否想借杜牧對“狂”的態度進而表達自己對禪宗之“狂”的主張以及藏於“夢閨”之下真實的儒雅之精神呢。一心悟道、精於漢詩的禪僧一休宗純,以其空寂靜穆的禪詩、冷嘲熱諷的諷刺詩及香豔風流的夢閨詩在日本五山詩僧中獨樹一幟,更給日薄西山的五山文學平添了一抹餘暉。他以悟道後的瘋癲道出人間世相,不拘於世俗的假象,撥正禪宗弊風,無一不闡釋了純真的真諦。一休宗純超越了俗世的物慾與法執,終其一生以無我的大智大愛濟世度人,他的形象與思想不僅留在了日本人的心中,亦如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一樣得到世界上更多人的認可!


  一休頓智禪

  麥芽糖

  京都的安國寺裏有一個叫一休的小和尚,聰明機智。和尚已經老了,唯一的快樂就是小僧們睡覺了以後,自己一個人暗暗地吃麥芽糖。可是某夜小和尚們發現了糖:"噢!很好吃的樣子!"小和尚看見了和尚正在吃麥芽糖,很想吃。於是進入房間問:"師父!那究竟是什麼?好像好吃的東西!"老和尚心虛了,就説:"這是老人吃的藥,小孩的毒品,喳!睡覺了,睡覺去!"第二天,和尚要去唸經,對小和尚們説:"大家要好好的看家呀!"就出去了。

  大家見老和尚走了,大家圍着麥糖壺,"説是毒藥,真的麼?"一休卻説:"噢!大家來吃麥糖吧!""要受師父捱罵。"大家説。"不要緊,我有辦法!",於是大家就開始吃麥芽糖,麥芽糖真好吃,大家很快就把麥糖吃完了,糖壺空空而也。小僧們擔心起來,可是一休很鎮靜,並沒有怕,而且把師父寶貴的硯拿出來,故意打壞了。


  不久,老和尚回來了,一休大聲假哭出來,"怎麼了?一休!哭什麼?""我在院子洗師父的硯,不小心打壞了,為了謝罪,想死去,大家把麥芽糖吃掉了,可是還沒有死。"老和尚就只好説:"不要哭,壺裏東西是麥芽糖不是毒品,吃了也不會死,我説了謊,是不對的。得罪,謝罪。"和尚搔了頭,説了實話。

  蒙獸皮的大鼓

  豆油店的多平先生,愛好圍棋,老和尚也特別喜歡下圍棋,每天到了晚上,多平就來訪問老和尚,兩個人下圍棋到三更半夜,因此小僧們想睡也不能睡覺。雖然有把掃帚倒立的符咒謝客,趕他走,可是多平先生並不回去。小僧們太傷腦筋了,就去問一休有沒有好的辦法:"一休小弟!這樣的,每天晚上不得了呀!有什麼好的辦法麼?"

  "嗯……"一休想到了什麼似的,有了辦法:"好的,從明天起,不要給多平先生來了!"到了第二天的傍晚,一休展開一大張紙,紙上寫着"寫穿的獸皮的人,不得進來!"他把紙貼在門柱上,到了晚上,多平先生照常穿着獸皮背心來,因為他怕寒,來到山內,看到貼紙,可是他依然進來了。"哦唉!多平先生,有沒有看見了柱上的貼紙?""啊!看見了呀!""穿上獸皮的人不能進來,怎麼進來了?"


  "那麼,本堂的大鼓,就可以麼?是不是大鼓有獸皮?怎麼樣?小僧們,輸了麼?"於是就威風凜凜的進來了。一休等待着:"等着!多平先生!不錯,大鼓是獸皮做的,所以朝晚受到捱打。多平先生還是一樣,要受捱打了。"一休的命令一下,小僧們就提起柴枝棒子,向多平先生襲擊。"救命呀!"多平先生抱頭而走。"不得了,走了!"從此,多平先生就不敢在安國寺停留太長時間了。

  不向橋邊過

  徵伏了多平先生以後,不久,一休打掃庭前時,老和尚叫道:"唉!一休!""是,是,什麼事呀?""剛才多平先生的使者送來一封信-設宴招待,請一休快準備吧!"一休抱頭想着:"奇怪了,我是小和尚也要招待。啊!可能是想要報復前天的打擊。"與老和尚做伴,出發去了。多平家的前面是小溪,溪上有座橋,噯呀!橋頭有一個掛牌,可以前卻沒有。兩人接近橋邊去看時,看見牌上寫着"請不要從橋邊過來--多平"。

  "哈哈!正如所想,多平先生想要打倒我。可是沒有關係,可以過的。"一休笑了出來。可是老和尚困擾着搖着頭"一休!我們受了招待,又不能過橋,怎麼辦啊!""師父!不管招牌,過去吧!喳!跟我來吧!"一休不客氣的從橋的中心過去了。多平看了,就大聲叫:"一休先生,是不是看不清楚招牌的字麼?""是,看過了,因為看過了,不要從橋邊過,即從橋中心過來了。"


  一休微笑着回答了。"有道理,這又是我輸了。"多平先生引導他們到客廳。他拿出菜飯,向一休説:"菜湯不要打開碗蓋喝。""是,照樣做!"多平先生以為這次就好看了,就問:"有人説星是金,可是能夠取得麼?"一休説:"沒有問題,我來取。"一休拿起掃帚,到屋頂上去,振東振西,此間一顆星流下來,是流星,"多平先生,打下星星了,趕快撿起來!"一休泰然的説了。回到宴席,就提捧起菜湯的碗:"湯冷了,對不起,不要打開碗蓋,換來燒湯吧!""嘿!又輸了!"多平先生遺憾地説。

  捉虎

  一休頓智禪,義滿將軍聽到了,就想與他相見,叫一休來到莊嚴的金閣寺。義滿指着屏風微笑:"一休!畫在這個屏風上的虎,每天到了晚上就跑出來,你把他捆起來吧!""可以,請借給我強力的繩子和頭帶。"一休並不害怕,拉好衫袖,帶上布頭帶,拿着繩子,跳入庭中,説:"可以縛住老虎,喳!無論是誰,從屏風上,趕出老虎來!""怎,怎麼了?"很得意的將軍此時也恐惶起來。

  "請!快把老虎趕出來!它可能是看了我而恐怖慌了,不敢出來,幫忙吧!"沒有人能把屏風的老虎趕出來,將軍其它部下都羞愧了,就把很好吃的菜飯排在一休並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剩下魚肉,一休就把那些吞下去了。"一休你是和尚,怎麼把魚肉吃掉了!"將軍叱責地説。一休回答:"我的咽喉好像大路,菜販魚擔都通得過。""那劍通得過麼?"將軍拔出劍來,指向一休的咽喉。一休並不愴惶,"這劍只請劍客通過。""這劍賞賜你吧!"將軍只能説。

  一休繼續用功下去,後來成為偉大的禪師了。


  水滸男人中唯一懂得女人的竟是個和尚

     在《水滸》的眾多男人中,只有林沖、魯智深懂得友誼,也只有林沖、魯智深懂得女人。

     他們註定是孤獨而清醒的,無論在官場還是在江湖。他們是不幸的,好在兩個孤獨者之間還有一份彌足珍貴的友誼,可以彼此撫慰。

     金聖嘆説:“林沖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業來,然琢削元氣也不少。”

     青年學者蕭瀚説:林沖是一個具有人道主義的帥才。我的一位妹妹説:嫁人就要嫁林沖。因為他懂得珍惜愛情、呵護妻子、對家庭負責。

     林沖“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對自己的行為始終非常清醒與理智。作為一個現代人、一個學者來分析林沖,他最具備現代職業人的品格和素質。

     而作為一個女性,看待事物和分析人物常憑感覺,但不得不承認,在複雜的理論和玄妙的分析面前,往往感覺最準確。林沖應生活在現代,而不是大宋,因為他的言行符合現代社會的種種規則。


     《水滸》中處處説“忠義”,但真正做到的只有林沖和魯達。宋江以下的眾頭領,互稱兄弟,但大多並不是心心相通、人格平等的朋友。一百單八人中,有些人幾乎沒什麼交情。

     在打着忠孝仁義旗號,存在教主絕對權威的黑社會結構下,兄弟、夫妻、主僕關係才是正經。魯智深和林沖,不是勢利之交,不是血緣同胞,偶遇而相互欣賞,結成生死之交。

     和陸虞侯這樣的“朋友”相比,魯智深更顯出世上真朋友的稀缺。林沖被刺配滄州,魯智深千里暗中護送,直到林沖脱離險境。

     魯智深在野豬林裏那席話,至今讀來淚滿襟。這份情誼,可動天地、泣鬼神,安能用“江湖義氣”四字形容之?林、魯兩人,都具備大智慧和大慈悲。

     林沖他是個優秀的軍事教官,不但業務出眾,而且沒野心,不與官場的大多數人同流合污。儘管他精細過人,但還是着了高太尉的道。

     被刺配後,他為了妻子的安全與幸福,對丈人説:“只是林沖放心不下,枉自兩相耽誤。”並寫了份休書:“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為因身犯重罪,斷配滄州,去後存亡不保。有妻張氏年少,情願立此休書,任從改嫁,永無爭執。委是自行自願,即非相逼。恐後無憑,立此文約為照。”


     什麼是真正的愛情?這就是真正的愛情。張氏嫁夫如此,死而無憾。如此真摯之情,卻讓造化嫉妒,正應了“情深不壽”那句話。

     智深要殺董超、薛霸兩個欲害他的公人,林沖制止了,他認為這只是高太尉的指使;火併王倫,林沖為梁山大業,甘願被吳用利用;晁蓋死後,梁山羣龍無首,又是他出面立主宋江代理老大的位置,避免了梁山的分裂。

     兩次梁山發展關鍵時刻,都是林沖立了大功,而且不為私利,功成身退,低調行事。

     當王倫要他殺一個路人做“投名狀”時,走投無路的林沖一定心懷異常的悲痛,一個遵紀守法的朝廷軍官,不得已上了梁山,還要濫殺無辜才能被土匪接納,——必須在精神上自虐與自污方可為匪!

     後來他遇見了有着同樣經歷的楊志,兩人不分勝負,“投名狀”到底沒有拿來。——這是施耐庵對這位真男子的愛護。林沖,即使落了草,至死他的品行是高潔的。


     魯智深一生孤單,卻是個真正的“護花和尚”。他一生幾次重大的轉折,都和保護女人有關。武松、李逵只知道殺女人,而魯智深卻處處憐惜女人。

     只因智深心存真善,哪怕喝酒吃肉殺人放火,依然與佛法有緣。《水滸》中的人,只有林沖、魯智深懂得友誼,也只有林沖、魯智深懂得女人。

     他們註定是孤獨而清醒的,無論在官場還是在江湖。他們是不幸的,好在兩個孤獨者之間還有一份彌足珍貴的友誼,可以彼此撫慰。


  盤點水滸十大好色和尚:哪個和尚最好色?

     自佛教傳入中國,便與中國文化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再經過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推廣和無數信徒的虔誠篤信,在宋朝時佛教已經是中華大地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深刻地影響着當時的社會和文化。

     與佛教相關的和尚、頭陀等得益於佛教光環的庇佑,在社會的地位與日俱升,甚至通過出家都可以免除刑法的懲處。於是,在水滸的世界裏,形形色色的僧人大行其道,扮演着各式各樣的角色,並且大都與“花”有着不解之緣。

     有的和尚愛花護花甘為護花使者,有的僧人折花殘花淪為摧花辣手;有的高僧身在花叢心在佛堂實乃出世神人,有的和尚披着僧衣睡着花柳卻是佛門敗類;有的僧侶借花獻佛信口開河引來刀兵之災,有的和尚巧舌如簧花言巧語説人主動入甕;有的色僧沉迷女色,縱情歡場絕不遜於那“潘驢鄧小閒”的西門氏;有的莽僧武功精熟,技藝高超,實是橫掃千軍的金身羅漢。


     僧人的大量出現,不但豐富了《水滸傳》的人物形象,深刻了《水滸傳》的社會背景,並且對情節的發展也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本期《水滸TOP10》,姚看江湖將要盤點的便是《水滸傳》中最為著名的十大“花”和尚。

     TOP10 花言迷人眼,巧語惑人心——舌上生花法華寺二僧

     晁蓋因連打曾頭市不克,不由得心生憂鬱,正在彷徨無策之時,法華寺的兩名僧人送來頭等軍機良策,令困境中的晁蓋不由得心花怒放,竟然連林沖的勸諫之言也聽不進去,隨兩名和尚一道鑽進了曾頭市精心設計的圈套,不僅成就了曾頭市大勝的心願,也遂了宋江稱雄梁山的宿願。曾頭市這一番看似並不高明的計策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晁蓋久被宋江架空,急需要用一場大勝在眾將面前立威,故爾求勝心切,對勝利的極端渴望導致理性全失;第二便是法華寺兩位僧人天花亂墜的花言巧語之能,不但輕易説服了晁蓋,並且成功地駁回了林沖的質疑之問,在伶牙俐齒的繪聲繪色描述中讓晁蓋深信不疑,不再猶豫。


     兩位僧人冒着識破必被殺的風險來到梁山軍中,卻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晁蓋、林沖等人的盤問,特別是面對法華寺種種異樣狀態的應對都滴水不漏,毫無破綻,足可見其臨危不懼的膽識、隨機應變的機智和巧舌如簧的雄辯,算得上是《水滸傳》中第一花言巧語之僧。

     只可惜由於篇幅所限,兩位僧人就如同神秘消逝於晁蓋視野一樣,永遠地在書中消逝,使我們無法知道這兩位頗有蘇秦張儀雄辯之才的僧人究竟法號何許,身份如何?唯一給我們留下的便是他們説服晁天王時無人堪比的忽悠之能。

     著名指數:6.0


     TOP9 借花獻佛引兵災,巴結不成鑄大禍——借花獻佛大圓和尚

     大圓和尚是《水滸傳》中一閃而過的流星,卻撞擊出了《水滸傳》中最為震撼的兵戎之災,讓北宋四大都之一的大名府烈焰沖天,哀嚎遍野,而這一切的起因卻都緣自於這位大圓和尚的一次頗有巴結意味的多嘴多舌。晁天王死後,困擾宋江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破解晁蓋遺囑,名正言順地成為梁山之主。

     恰在此時途經梁山的大名府龍華寺僧人大圓和尚無意間道出了玉麒麟盧俊義之名,一語驚醒了夢中人宋江。宋江“眾裏尋他千百度”的關鍵一子,終於“驀然回首”在大圓和尚的大嘴裏找到了。欣喜若狂的宋江立刻佈置下天羅地網圍困盧俊義,並不惜血本冒着全軍覆沒的危險勞師遠襲大名府。《水滸傳》中一系列最為轟轟烈烈地事件皆因大圓和尚的這一借花獻佛的巴結之語而前赴後繼地粉墨登場。

     最終,得償所願的宋江留給大名府的是“城中將及損傷一半”的悲慘景象。大圓和尚作為一名出家人,本應跳出世事紛爭,他上山與反賊宋江私會已是不該,而在交談過程中推薦盧俊義,將良人引入匪穴更是不該。正因為大圓和尚不能夠謹言慎行,妄加言論,這才將兵災之禍引向大名府。

     面對殘垣斷壁、屍橫遍野的劫後大名府,受大名府百姓供養多年的大圓和尚不知是何感想?面對那些痛哭流涕請他為死難者誦經超生的受害者家屬,他又該作何感想?大圓啊大圓,作為一名以慈悲為懷的僧人,你的修行正如你的法號一樣是個大零蛋。與其叫大圓,倒不如索性改名叫做大嘴和尚得了。


     著名指數:6.5

     TOP8 野花山果絕芳馨,借問行人不識名——無名野花十字坡頭陀

     慘死於孫二孃人肉黑店中的無名頭陀,究竟是何方神聖,哪裏高人,奈於施公的言簡意賅,生平事蹟早已無從考據,成為《水滸傳》中的一大懸案。但從他攜帶的兩把沾滿鮮血、夜半會嗡嗡作響的戒刀和一百零八顆人頂骨做成的數珠來看,此人絕非善類。

     雖未必一定是嗜血成性、作惡多端的江湖惡徒,但也必定是刀飲萬千鮮血,手剝上百頭顱的屠人高手。只可惜,如此了得的人物卻悄然無聲地殞滅在了十字坡的荒蕪之中,只留下了足供武松喬裝改扮的全套行頭。不得不感慨,此君的水滸之行,竟然完全是為了送裝備而來。

     著名指數:7.0


     TOP7 數載苦行真不易,一朝貪花落凡塵——貪花戀酒鄧龍

     鄧龍其實頗賦戲劇色彩,他霸佔二龍山,為禍一方,被官府列為重點清剿的三山之首。誰曾想如此一個惡跡斑斑,無法無天之人,竟然也是僧人出身,並且還一路作到了主持之位:“有座山,喚做二龍山。山上有座寺,喚做寶珠寺。那座山生來卻好,裹着這座寺,只有一條路上的去。如今寺裏住持還了俗,養了頭髮,餘者和尚都隨順了。説道他聚集的四五百人,打家劫舍。

     為頭那人,喚做金眼虎鄧龍。”非常可笑的是鄧龍在二龍山寶珠寺苦苦修行多年之後,竟然心血來潮、突發奇想,勸説眾僧人一道還俗,搖身一變由佛門忠實信徒變成了雙手沾滿鮮血的山大王。只可惜,鄧龍踏破清規戒律換來的大王美夢還沒有持續多久,便被同樣是僧人的魯智深所誅殺,提前到佛祖面前懺悔去了。

     著名指數:7.0


     TOP6 誰唱殘春蝶戀花,一團肥肉壓枝斜——花花淫僧崔道成

     崔道成空有佛形,卻無佛心,幹得是欺男霸女的惡劣行徑,做得是毀佛廢寺的罪惡勾當。雖披着代表苦行的僧衣,享受得卻是酒肉穿腸過,美女懷中摟的逍遙生活;叫着得是滿是為善仁義的佛門綽號,幹得卻是姦殺擄掠、欺壓良善的惡毒之事,完完全全便是一個佛門敗類、僧中惡孽。

     崔道成在江湖上想必作惡多端,無處容身,於是便尋到偏僻之所瓦罐寺妄圖永享逍遙快樂,但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如此惡貫滿盈之人最終還是被同為佛門弟子的魯智深所剷除,終結了這個花花淫僧的罪惡一生。

     著名指數:7.5


     TOP5 冷蕊疏花帶雪開,江南遺夢真英雄——冷蕊疏花鄧元覺

     拋開陣營的偏見,鄧元覺其實是一位很有梁山風範的英雄好漢。他武藝精熟,技藝高超,與梁山頭號步戰名將魯智深旗鼓相當,更有不遜於任何馬戰高手的馬上作戰能力;鄧元覺貴為國師,卻能每戰必前,毫不惜命,不辱大將之威名;他忠於方臘,誓死效忠,明知增援睦州乃是有去無還的必死之路,仍舊捨命前往,雖略顯其魯莽,但也盡顯其忠心和英勇。鄧元覺有驚世駭俗的武藝、果敢勇猛的作風和誓死效主的忠心,是《水滸傳》中光環僅次於魯智深的大和尚。

     著名指數:8.0

     TOP4 修行何懼花沾衣,拂去無爭心自清——片花不染智真長老

     智真長老初登《水滸傳》時,並不像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而更像是一個市儈的商人。他與趙員外稱兄道弟,面對趙員外獻上的錢財禮品一律笑納。有了趙員外的引見和彩禮,智真長老對魯智深刮目相看,甚至躍過必要的審核程序,閃電為魯智深辦理了成為和尚的全部手續。


     魯智深在寺中的種種出格舉動,引得全寺僧人怨氣沸騰,唯有智真長老穩坐釣魚台,果然趙員外更加豐富的捐贈接踵而至。此時的智真長老像極了《西遊記》裏那位被黑熊精盜走袈裟的金池長老。然而當智真長老再次出場時,形象已經截然不同,完全具備了書中所説的“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 形象,他舉止灑脱,言語深邃,為宋江寫下“當風雁影翩,東闕不團圓。

     隻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更為徒弟魯智深寫下了《水滸傳》中最為著名的偈子“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指引着寶貝徒弟一步步走向修成正果的最高境界。

     綜合來看,智真長老頗有一點大隱隱於市的感覺,他一舉一動充滿人情味,甚至有些小商人的狡詐,像極了我們身邊常見的一些人,完全沒有與凡人涇渭分明的隔閡之感,充滿了地氣,充滿了人情味,因此愈加令人敬仰。智真長老的非凡智慧、半仙之體的修為,以及他重修其心而不拘其形的深邃睿智,都使他成為《水滸傳》中非常著名的一位僧人。

     著名指數:8.5


     TOP3 粉翅縈花幾度忙,惜花長是為春光——花間浪蝶裴如海

     《水滸傳》中活得最瀟灑的和尚有兩位,一個是魯智深,另一個便是裴如海。魯智深的瀟灑在於快意恩仇,不為俗世所絆,是一種建立在看破紅塵,洞悉世事的大智慧上的瀟灑;而裴如海的瀟灑則是充滿品位,滿是情調,懂得享受,亦會享受的人間瀟灑。裴如海雖為僧人,但從未被佛門的清規戒律所束縛,他不僅熱衷女色,在“一朝傾在巧雲中”的激情澎湃中大慰平生,而且他頗有品位,懂得在茶的清爽中品位人生,在酒的甘醇裏體味快感。

     裴和尚一出場,便用“端的整齊”來形容,新剃的光頭“把麝香松子勻搽”,穿着的衣服“使沉速檀香染”,山根鞋履“是福州染到深青”,九縷絲絛“系西地買來真紫”,哪裏像個清修靜行的佛門弟子,分明便是個風流歡場的名伶少爺。因此,魯智深瀟灑在精神層次,而裴如海的瀟灑則更在於感官的享受。倘若裴如海能生於大唐,有幸得遇武曌女皇,想必又是一位躥紅大唐政壇的後宮男寵。

     著名指數:9.0


     TOP2 春風自是無情物,肯為汝惜無情花——摧花辣手武松

     《水滸傳》中除了正宗的和尚之外,還有一種佛門弟子出現較多,那就是頭陀。頭陀出自梵語,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後世也用以指行腳乞食的僧人。又作“馱都、杜多、杜荼”。《水滸傳》中最著名的頭陀自然非武行者莫屬。

     武松的水滸生涯也以頭陀為界,在此之前,武松拳打吊睛猛虎、刀斃殺兄親嫂、戲虐孫二孃、大鬧快活林、暴走飛雲浦,血濺鴛鴦樓,處處精彩,次次驚絕,在一浪勝過一浪的高潮迭起中盡顯了打虎英雄的豪氣沖天。自成為頭陀之後,武松的心性漸趨平靜,除了陣前殺敵英雄依舊之外,再難現昔日那個豪氣沖天,嗜血而歌的武松,平日之中更現參破生死,看破紅塵後的寧靜致遠。

     直到斷臂終老杭州六合寺之後,方知武松在改扮頭陀之後已悄然間悟得人生真諦,看破紅塵的紛擾浮華,悄然成佛,由形入佛門昇華為心入佛門,成了名副其實的佛門弟子。


     武松並不沾花,卻與女人有着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微妙關係。武松生平最引以為傲的三件事:景陽崗打虎、殺嫂報兄仇、血濺鴛鴦樓,三件之中倒有兩件與女人密切相關,剩下的景陽崗打虎據説打得也是一隻母老虎。武松是《水滸傳》中殺女人最多的好漢之一。

     潘金蓮、玉蘭以及張都監夫人丫環,有名有姓者就有多人。和李逵的那種盲目濫殺以及張順的陰險殘害不同,武松對女人的大開殺戒,基本都是緣於愛恨情仇的糾葛。

     武松所殺女人,要麼是對其一見傾心、投懷如抱的親嫂子,要麼就是與其已定終身、被人操控的未婚妻,每一刀下去都不是那麼的輕鬆和坦然。或許命中註定武松便是一個摧花辣手,所有與他有親密關係的女人莫不死於武松之手。相信武松插入潘金蓮、玉蘭身體的鋼刀,決不會像李逵、張順一樣毫無感情,那是一種愛恨交加中的痛苦釋放。與花有緣之人,卻又不得不親手摧花,難怪武松會最終選擇遁入佛門來度過餘生,完全是一種身心備受煎熬後的無奈選擇。

     著名指數:9.5


     TOP1 底事今猶這個在,向來曾是惜花人——護花使者魯智深

     《水滸傳》中最著名的僧人,自然非花和尚魯智深莫屬。魯智深是《水滸傳》中少有的擁有真正俠義情懷的大俠: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毫無索取地於惡霸鎮關西手中救下弱女子金翠蓮,自己卻甘棄前程,淪落江湖;他重情重義,對友赤誠,千里護送林教頭,深入虎穴救史進,雖屢陷絕境,險遭屠戮,卻始終不負兄弟之情、手足之義;他英勇善戰,屢建奇功,捉馬靈,擒方臘,功勞簿上數第一,卻能看破浮華,不為功名所累。

     魯智深無論行走江湖,還是軍中為將,都殺戮匪淺,但因其擁有拯世救民的大智慧,所以最終修成正果。魯智深在杭州寺所寫偈子便是他一生的最好總結:“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裏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無論是在《水滸傳》的忠實擁護者心中,還是對《水滸傳》持反對態度的詬病者眼裏:魯智深都是當之無愧的俠義化身、英雄代表。因魯智深在《水滸傳》中救護女子最多,身紋花繡,又以花為號,故爾是《水滸傳》中當仁不讓的第一愛花惜花的護花使者。

     著名指數:10

     《水滸傳》十大綠帽子王:大刀關勝竟排第一


     《水滸傳》中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不多,形形色色的抓姦好戲卻是不少,英雄如盧俊義,卑賤如武大郎,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從官僚權貴到普通百姓,無一倖免,不知道是大宋朝婦女太過開放,還是好漢們都以綠帽為榮,反正一部《水滸傳》中頭頂熠熠發綠的綠帽英雄實不在少數,下面姚看江湖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水滸傳》中的十大綠帽子王。

     TOP10 三寸丁——武大郎

     武大郎戴綠帽那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武大郎不戴綠帽子的概率和中國男足捧起世界盃冠軍的概率基本相同,這一點恐怕連武大郎本人也深信不疑。一個手無縛雞之力、毫無社會背景的平頭老百姓,又長着一副滑稽可笑極易被人取笑侮辱的尊容,卻坐擁陽穀縣的頭牌大美女潘金蓮,這種巨大的反差,放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會成為誘人犯罪的巨大推力。武大郎守着潘金蓮,就如同小孩子懷抱幾百萬美金招搖過市一樣,別説心術不正的人會蠢蠢欲動,就是正人君子也難免會想入非非,趁虛而入。

     意外指數:0

     綠帽成色:10

     綜合評定:5.0


     TOP9 清風寨知寨——劉高

     這是一頂讀者看來未遂,書中人看來卻是真實的綠帽。劉高妻雖然被宋江救下免受王英的侮辱,但平心而論,一個美貌的婦女被以好色著稱的王英搶上山數個時辰,竟然能夠全身而歸,是誰也會浮想聯翩:是不是其中存在什麼內幕交易?這種被長舌之人越描越黑的事情古今中外不勝枚舉,只不過施老爺子沒打算把劉高也收上梁山,要不然不定故事會朝哪個方向發展。冷靜下來的劉高肯定會摸着腦袋在想,老婆在山上究竟有沒有被凌辱?只可惜施老爺子沒有給他這個思考的機會,他就OVER了!

     意外指數:6.0

     綠帽成色:6.0

     綜合評定:6.0


     TOP8 神醫——安道全

     神醫安道全未上梁山時,在建康府與一個喚做李巧奴的煙花娼妓時常往來,“正是打得火熱。”那時行院裏的姑娘分好幾個檔次,其中一種可以由恩客供錢供物在行院裏麪包養起來,專為這一位恩客服務,恩客甚至可以長年累月地住在行院裏面,許多經典戲曲名段裏都有類似描述。

     安道全與李巧奴的關係應當屬於此類,而且以安道全喪偶與高齡的身份,很有可能最終贖取李巧奴為妻,安與李兩人算是準夫妻的情人關係。就算這一推論不成立,至少當晚安道全與李巧奴包夜的關係是存在的,安道全與李巧奴在當晚這個特定時段是明確無誤的露水夫妻關係,李巧奴按理應只向安道全一人提供服務。

     然而見財起意的李巧奴卻趁安道全酒醉與截江鬼張旺風流廝混,為熟睡中的安道全戴上了一頂尷尬的綠帽。酒醒後,安道全喟嘆曰:包夜居然也被戴綠帽,我還真有上梁山的潛質。

     意外指數:7.0

     綠帽成色:6.0

     綜合評定:6.5


     TOP7 蔡京之孫——小小蔡

     蔡太師在《水滸傳》中可是呼風喚雨的風雲人物,向來只有他擺佈別人的份,卻從來沒有人敢招惹他的膽。然而,卻有這樣一位小人物竟然敢給他的孫子戴綠帽,讓蔡家蒙羞,顏面掃地,他便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淮西反王——王慶。當時還只是小小排軍的王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童貫養女嬌秀邂逅,兩人乾柴遇烈火,一點即燃,做起了暗渡陳倉的露水夫妻。

     此時嬌秀已是蔡太師的未過門的準孫兒媳婦,王慶的此舉讓威鎮朝野的蔡太師吃了一個啞巴大虧。蔡太師為正人視聽,避免流言擴大,只得強忍心中萬丈怒火將嬌秀火速娶入家門,蔡京之孫小小蔡未得媳婦過門便戴上了《水滸傳》中流行的大綠帽,若非他“根歪苗黑”且有愚憨,説不定會被宋江發展為梁山下線。

     意外指數:7.0

     綠帽成色:7.0

     綜合評定:7.0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36 字。

轉載請註明: 好色無度 真實的一休和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