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年,開寶六年三月,本是讀書人的好日子。北宋是這時開榜。讀書人就盼着金榜題名了。可是這一年,特別奇怪,榜總不開。因為出事了。這次考試出現了醜聞。主考官營私舞弊,皇帝親自主持,重新考試了。這麼聖明的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這與一次接待錄取考生的儀式有關。這一年,考試本來結束了,主考官錄取了十一個進士,二十八個諸科。科舉分好多科目。
最著名的是進士科,其他還有明經三傳三禮等。進士科外的其他稱諸科。考試中進士難考,最值錢。五十少進士。如果進士五十歲考中,都算年輕的了。通常這些人拜見皇帝,是禮儀。不具備面試性質。理論上皇帝有最終的決定權。實際上皇帝很少使用否決權。一旦對主考官的錄取情況指手劃腳,是對主考官的質疑。如果出現,大家會認為是皇帝在侵權。不知道什麼原因,這一次趙匡胤接見時,發現了兩個人是濫竽充數的。武濟川與劉俊不行。但是不久,又發生另一件事,使考場的事成了公眾事件。
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記的是,有人敲登聞鼓,皇帝得親自解決。突然有進士徐士廉敲的,説李防營私舞弊,是一個人説了算。徐士廉實際上真實身份是落第的舉子。考中的進士叫前進士。進士徐士廉,實際是名落孫山的。他告主考官。皇帝間盧多遜。盧多遜回答是頗亦聞。所以,趙匡胤立即採取決策,重新安排考試,從落第舉子中選了一百多人蔘加考試。再加上錄取的,重考一次。這是歷史上少有的。這次考試後,趙匡胤錄取了129人。人數多了。再是把抹掉了主考官的翰林學士職務。影響極大。
兩個倒黴的專生:疑點有,這兩個考生到底有什麼錯?史書記錄的是,材質最陋,應對失次。材質指的是外貌等。與人的智慧能力無關。當然把材質再稍微擴展一下,也可能指本性等。內在指標上,不是一眼能看得出的。得長時間瞭解,才能知道這人的品性。趙匡胤在四十個考生中看到兩人材質最陋,應該指的是外貌。這個如果成立,不應該由主考官負責。主考官管的是文化。
考生長得怎麼樣,應該不是他管的。應對失次是指皇帝與他們對話時,他們大概是語無倫次。讓皇帝不開心。不過古代還不是特別講究能説會道。不過趙匡胤對考生要求會説話,也不過分。因為古代的進士,加入官僚隊伍要親民,面對百姓。他們是行政司法一體的。如果不人説話,長得又不好,當官還真不行。通常關注這一部分的能力,不是由禮部來關注。他們只管文化成績。由吏部來管理和負責。材質最陋,應對失次,如果成立,李防也不應該負責任。他在這事上是過分受到打擊了。
第二個疑點是,還有落第的考生敲了登聞鼓。這也不意味着李防營私舞弊。落第考生對主考官不滿意,這是普遍的。趙匡胤也諮詢了盧多遜。盧多遜也證明他有間題。不過歷史表明二人一貫不和。這種證言完全是落井下石,可信度大打折扣。本人調查,凡是出現落第考生或者百姓,敲登聞鼓,多是有朝堂政治鬥爭的結果。可能徐士廉可能受了盧多遜等人的唆使做了這樣的事。最大的疑點還是重新考試錄取了考生,一共錄了36個進士。這36人中,第一到十名,本是李防錄取的。武濟川被開除了。剩下十人,名次沒變。剩下的二十六人,是趙匡胤錄取的。説明李防主持的考試,沒多少假可打。趙匡胤不過是藉此擴大了錄取規模,多錄了。不過是藉機擴大了錄取和打擊了李防。
趙匡胤與李防的恩恕情仇:實際上李防還是真與趙匡胤間有過結。原來陳橋兵變前,趙匡胤和他都在後周當高官。李防是大才子,做的是翰林學士。後周周世宗英武,是五代皇帝的第一名。卻年青早逝。把王朝留給六歲的兒子。這時崇高強權。小皇帝一上台,後周的大臣們覺得時候不長了。就紛紛進行政治投資了。趙匡胤有實權,是皇親,人緣不錯,所以許多人巴結他。李防不去,他瞧不起這些粗人。
趙匡胤與他關係就不好了。960年2月3日陳橋兵變,趙匡胤當了皇帝。後周的大臣們表現是,宰相大臣們趕緊地跑到這兒來跪拜。還趕緊把小皇帝拉出來,當託,讓他進行禪讓。好像趙匡胤不是造反。趙匡胤有面子。下午其他文武大臣們來了,參加禪位儀式。發現少了禪位詔書,這是翰林學士的責任。可是馬上要開始了,沒。陶谷早準備好了。而李防獨不朝。獨有他不去朝見趙匡胤。只有存亡之際,最容易分出高低。李防是書生,卻更具有男子氣。趙匡胤剛當上皇帝,志得意滿,突然發現這樣的犟書生,就要治他。後來果然找到了機會,把李防貶到了道卅l司馬。李防也覺得蠻好的。
步行,日十數里。人家騎馬去,他偏偏要步行。押送的人太監受不了,這樣走,哪一年能走到呀?李防説不能快。因為得罪了皇帝,皇帝雖然貶到那兒,説不定還要來命令,貶到再遠或者殺了,你就不用跟着了。這確實有理。太監就趕緊把這個思想彙報了。趙匡胤命令讓他買馬。李防開始就瞧不起趙匡胤,偏不買,就買驢。騎着上任了。到了道州,一直在地方幹了八九年。後來宰相趙普覺得耗不下去了。正是用人之際,哪能讓人才浪費。乾脆讓他回來任職吧。趙匡胤就同意了。誰知道,李防不領情。“五辭,行至長安,移疾六十日……而後行。”看來真不想見趙匡胤,也就去了。趙匡胤想應該聽話了。可是不是這樣。從外地回,不慢。到了長安,説病了,休息了兩個月。到洛陽,又休息一個月。把趙匡胤氣死了。不過還是任了翰林學士,就是主持了這次考試。,:
趙匡風的—石二鳥:趙匡胤徹底打擊了李防。實際上,這次打假案,真不在李防。重點是他重新組織考試,自己當考官。科舉有自己的體系。主考官叫座主,考生叫門生,他們間形成特殊的利益羣體。這對政治穩定有好處。挑戰了皇權。趙匡胤把大將的兵權撈了回來,採取一系列措施把財權也撈了回來。就是人才選拔權沒撈回來。他心中不爽。正好借這次機會,順勢撈回了人才選拔權。
以後最後一次考試都得皇帝主持。這是殿試。之後,中國的科舉就定為二級,鄉試省試殿試。這成了固定的模式。運行了近千年。三級考試還有連中三元的説法。考中的這些人,可以自家地宣稱為天子門生。科舉這種改革對政治穩定減少內耗起了作用。當然藉機把李防打擊一下,這是一石二鳥。李防本是錚錚鐵骨。可是,被這樣的罪名打得灰頭土臉。這次打假案中,是冤枉的。不過做了中國考試史上的一塊墊腳石。這個意義上來説,是幸還是不幸,還是值得恩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