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官場論資排輩的規則為何“人人叫好”

  導讀:早在北魏時期,人事部門就鑑於官場上升官競爭過於激烈,官吏們為此爾虞我詐、鈎心鬥角、鬧得烏煙瘴氣不堪入目的情況,發明了“論資排輩”的升官法。這種方法異常簡單,不看候選人的政績和考核結果,也不看他們的硬性條件,只看資歷大小。誰在現任崗位上任官時間比較長,誰就優先升任高一級官位。這種不合理的方法,最終得到了官場的支持,在五代之後成為升官的主要標準。

  吳思先生對論資排輩有過精彩的評價,認為“堪稱極其高明的流線型設計”。此項方法是阻力最小、壓力最輕、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辦法。“資格和輩分是硬指標,不容易產生爭議。人人都會老的,誰都不會覺得這個辦法對自己格外不公平,這就容易接受。已經老的人關係多,經驗豐富,常常還是年輕人的師長師兄,年輕人很難公開反對他們,這就讓反對者難以成勢。至於在相同資格和輩分條件下的抽籤抓鬮,這是把前程交給天意和命運安排,而天意和命運無法反對。”“最後還有一條好處,一旦開始了論資排輩,再要廢除就不太容易,代價會很高,因為耐心等待多年的編織了堅實的關係網的人們會羣起圍攻,説他的壞話,造他的謠言,保護自己即將到手的利益。”

揭秘:古代官場論資排輩的規則為何“人人叫好”


  而論資排輩並沒有堵塞住皇帝和高官顯貴“額外”提拔親信心腹的後門,他們依然可以直接任命或者保舉、推薦他人入仕。這就使得實權人物沒有必要反對論資排輩,反而希望藉助這種機械方法來平息愈演愈烈的升官競爭。總之,這是一個官場中人人叫好的方法。如果説有誰受到了傷害,那就是滿腔熱血初入仕途施展拳腳卻遭受打擊的愣頭青們,是那些將權力奉送給父母官、希望父母官造福天下的普通百姓們。到頭來,古代官員要麼奔走王公顯貴大門,求得快速仕進,要麼規規矩矩,爭取“無病無災到三公”了。它湮沒了人們的鬥志和作為,助長了鑽營、苟且和圓滑自保的風氣。

揭秘:古代官場論資排輩的規則為何“人人叫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52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古代官場論資排輩的規則為何“人人叫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