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及到中巴關係是個説不完的話題,那麼有人會問,中巴的關係真的是那麼鐵嗎?
兩國進行軍事演練!
這就要談談上個世紀了,當時是在二戰過後,南亞民族正在準備獨立,當時英國也是迫不得已,必須要把他劃分了,因此才有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並且各自成立了政府!開始了兩個國家各自的建設!
中巴士兵互餵食物!
事實上在巴基斯坦的內部也有東西方之分,在上個世紀的40年代末,印度和巴基斯坦成功地獨立了,可是就在不久過後兩國在邊界打起來了,因為克什米爾地區是個受爭議的地區,當時導致這個受爭議的地區被劃分了,各佔一部分,印度比較幸運,把最富裕繁華的地段佔領了!最後成為印度的主要的一部分!
中巴軍官走在一起!
當時是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印巴再一次的挑起戰鬥,但是印度僅僅的抱住了美蘇的大腿,巴基斯坦是各方面的收到了阻礙,就連曾經是和美國站在一起的巴基斯坦遭到拋棄了,當時的中國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看不過去,依然解囊相助的,幫助巴基斯坦成功的度過了那段困難的時期,以致後來巴基斯坦政府一直都認為中國是真正的老鐵!
隨着端午節的臨近,市場上的粽子、香囊、五彩繩也暢銷了起來。大家對於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的典故都很熟悉,那麼,在端午節為何要掛香囊呢?下面我們隨成都天使兒童醫院知名中醫朱光一起了解這個習俗由來。
端午節戴香囊習俗的由來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燻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鬥邪必勝的效果。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戴香包的原因
端午節過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此時佩戴特別配製的中藥製成的香囊,不僅預防毒蟲傷人,還可以達到辛散疏風解毒、預防時疫疾病的作用。朱光指出:“不少兒童在夏季易患氣管、支氣管感染等呼吸道疾患,而把這種特製中藥香囊,佩戴在兒童胸前、腰際、臍中等處,兒童肌膚嬌嫩,髒氣清靈,藥物容易透達,只要使用得當,不失為是一種用來防治夏季流行病的好方法。”
端午節佩戴的香囊並不是普通散發芳香的香包,它是將將芳香開竅的中草藥製成藥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製作而成。佩戴這種特製香囊,是中醫也是治病的一種特色療法,其可以達抑制或殺滅功能、提高身體抗病能力、增強食慾以及預防傳染疾病等功能。
香包的組成及功效介紹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闢穢悦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藥物之所以有芳香氣味,是由於其含有大量揮發油,這些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對防蚊驅蟲有一定作用。
戴香囊的講究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着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節前夕,假如給孩子佩戴的中藥保健香囊是從正規中醫醫療機構所購的,並且香囊嚴格按照傳統標準制作,則對孩子具有一定的預防保健效果,否則適得其反。但對於懷孕女性,尤其是懷孕前三個月,並不適宜長期隨身佩戴香囊。
(2017-05-23)
導語:眾所周知,國慶節在每個國家都有,而且時間都不一樣,不過一樣的是在國慶節期間都會放假。再過一週左右就是國慶節了,很多人只知道國慶期間應該好好玩,卻很少人知道國慶節國慶節來歷。今天,天氣網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國慶節的由來介紹,快來看看吧。
國慶節來歷 國慶節的由來介紹
國慶節的由來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閲兵和慶祝遊行。 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 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2017國慶節放假安排
2017年10月1日(星期日)、10月2日(星期一)、10月3日(星期二)為國慶節法定節假日。10月4日(星期三)為中秋節。
即從2017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8日,放假8天。10月9號(星期一)正常上班。
國慶節的習俗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國慶節的習俗免不了的就是閲兵儀式,自從1949年毛主席宣佈新中國成立,並有兵隊的展示後,往後的閲兵儀式就成了國慶佳節的必備節目,也就成了一種習俗。由於國慶節是中國人民的法定假日,無論是小孩,大人還是老年人,這一天都是屬於休息狀態,很多家庭會選擇在國慶節除外旅遊或逛街,而在這節日很多商場亦會打出折扣等優惠活動,這個節日裏,你能感受到的就是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現在主要介紹最受關注的習俗:天安門升國旗儀式以及閲兵式。
國慶祝福語
1、國慶節祝福祖國的話:國慶的祝福最“十”在:“十”指相扣心中所愛,朋友親人“十”意相待,前程似海“十”破天開,永遠沒有“十”面伏埋。國慶快樂!
2、國慶節祝福祖國的話:秋高氣爽到國慶,百花嬌豔寫芬芳,社會穩定創和諧,中華兒女笑開顏,中華壽誕普天慶,舉杯暢飲福安康,祝願祖國大發展,幸福生活萬年長,國慶週年快樂!
3、國慶節祝福祖國的話:佳節思親,假日思友,思念之情在心頭。真情如酒,驀然回首,一聲問候醇綿依舊。歲月相伴,友情相守,人生四季與你攜手。國慶節,祝你快樂到永久!
4、國慶節祝福祖國的話:祝福如天上繁星,點亮人生,越多越好;朋友如陳年老酒,濃郁香醇,越久約好;短信如漫天雪花,雖輕尤重,一毛錢就夠。祝國慶節快樂!
5、國慶節祝福祖國的話:祝福是美麗的鮮花,散發着陣陣清香;祝福是淡淡的月光,浸透着朦朧無暇;祝福是悠悠的真情,連着你我的牽掛;祝福是好運的信息,祝你國慶長假玩的開心!
6、國慶節祝福祖國的話:有一種關心不請自來;有一種默契無可取代;有一種思念因你存在;有一種孤單叫做等待;有一種沉默不是遺忘;有一種朋友永遠對你關懷!祝國慶快樂!
(2017-09-22)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説,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初伏是真正暑天的開始百姓常説: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温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三伏天的氣温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天氣總趨勢是逐漸從乾熱到悶熱,從“烤箱”變 “蒸籠”。這樣的天氣極容易中暑,尤其是在高温下工作的人員應當縮短連續工作時間。
三伏天悶熱的天氣會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這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心腦血管基礎病的老年人來説會大大增加心臟的負擔。此時,老年人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注意防暑、多喝水。
同時,家裏要常備防暑降温藥,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在飲食上,應該吃些涼性蔬果,如苦瓜、絲瓜、黃瓜、西瓜、西紅柿、芹菜、生菜等。
民間習俗:
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頭伏吃什麼 6種飲食習俗
餃子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入伏的時候,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麪,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餃子。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煮餃子時,粘連和破皮這兩個常見問題讓人頭疼,究竟怎麼煮才能保持形狀完整呢?其實,煮餃子的過程中,水開四次,就熟了。開水下入餃子,當水第1次沸騰時,添入少許涼水,待水開後再加涼水。總共點3回水,開鍋4次,餃子就煮熟了,既不會粘連,也不容易破皮。
餛飩
在南方部分地區,如上海等頭伏要吃餛飩,其實對於南方人來説,餛飩和餃子幾乎是一種食物。上海人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説法。
比起水餃,餛飩個小皮薄,煮熟後有透明感,另煮餛飩費時短,煮水餃過程則需多次加涼水,方保證熟透。另外還有一點,水餃重蘸料,餛飩重湯料,在廣東地區尤其突出,雞湯、肉骨頭湯是湯底的首選。我們這邊吃餛飩還常配面一起,稱雲吞麪。
火腿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慾不振,營養不足。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慾,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火腿熬湯也有清補作用,還可以加點番茄之類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消除醃食致癌的顧慮。火腿還有加速傷口癒合的功效,現在還把其用於外科手術後的輔助食品。
湯麪
入伏第一天,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南方如上海是吃餛飩,廣州是吃湯麪。麪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麪條煮熟後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
此外,麪條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佔50%的食品,麪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
雞
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相對來説,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倒是很有幾分科學根據。
民諺雲:“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燉雞時可適量加入生薑,生薑性温,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温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這樣一來,可做到發散體內藴寒,防止秋髮寒病。
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眾所周知,羊肉是發汗的食物,是冬日裏再好不過的美食,徐州人卻迎難而上,在一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紅油辣椒的羊肉。“伏羊節”是徐州的傳統節日。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在之後的一個月裏,徐州百姓集聚在各個酒店、飯莊、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醫生建議,夏天吃伏羊,水液損失很大,容易使人體電解質出現紊亂,老年人、孕婦、幼兒等身體較弱的羣體,均不適宜大量排汗。市民吃伏羊時,應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還應多食用偏鹹一點的食物以補充電解質。
頭伏飲食起居注意事項
伏天裏晝夜温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活動量不要太大;飲食要清淡,不要增加腸胃工作量;注意夏季衞生,避免夏季傳染病;伏天是食物黴變高發期,要注意食物保質、保鮮。
防暑是人們永遠需要重複的話題。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嬰兒、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實只要注意採取措施,暑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綠豆湯,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採取防曬措施,活動不要過量,避開中午時段活動,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疲勞駕駛。
三伏天時皮膚腠理開泄,機體代謝旺盛,因此古人在三伏天貼藥,藥性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治病強身的功效。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
所謂“冬病夏治”,伏天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養生祛病的好時機哦!
(2017-07-12)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有哪些習俗呢?詳情如下:
中秋節風俗習慣
傳統活動——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 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 “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説:“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 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户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説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峯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中秋節地方特色
南方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 舞火龍 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北方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閲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中秋節民族特色
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着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雲南德昂族
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雲南彝族
雲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
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朝鮮族
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後,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廣西西部壯族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裏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黎族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羣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節國外習俗
朝鮮半島
韓語稱“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節)”“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節)”。是掃墓並用新收穫的穀物和果實祭祀先祖的日子。回鄉探親,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鮮半島的中秋節叫做“韓國感恩節”(Korean Thanksgiving Day)。
越南
中秋節也是越南兒童的一個節日。當晚,孩子們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説,去看舞獅,有的還得到父親給他買一個用來舞獅的獅子跟朋友們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日本
日本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屋內會陳列賞月團子、芒草、芋等。
琉球
琉球人中秋節除了祭祖、拜月外,還會祭灶,感謝灶君保佑一年內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餅,他們會吃一種叫吹上餅的食品,這是一種表面鋪上紅豆的米餅。除此之外,還有拔河、舞獅、的風俗。
中秋節也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人們都會回到家中一起吃飯、團聚,並且會祭祖,感謝祖先庇佑。也會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與月亮、團圓有關,這些食品同時也是祭月的祭品,如華人(漢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餅的習俗;廣東、香港有些人會以月光餅代替月餅;日本人(大和族)則會吃月見糰子,部分地區會煎太陽蛋,月餅、月光餅、月見糰子、太陽蛋都呈圓形,代表滿月;朝鮮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徵月亮由虧轉盈。琉球人除了吃月餅外還會吃吹上餅。此外,時令的水果和其他農作物如楊桃、柚子、芋頭、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農耕社會中是農民秋季的收穫,也是中秋節的食品和祭品。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説,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馬來西亞、菲律賓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 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台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當前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豔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綵,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游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
中秋宴俗
古時中國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2017-09-22)
七夕節,傳説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做是“中國情人節”。而美麗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寧願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很多人都説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是非常浪漫的節日,那麼七夕的由來與傳説到底是怎樣具有傳奇色彩的呢?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而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説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説之一。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説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説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説“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説》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崑崙”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崑崙”的故事説田崑崙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崑崙。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説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結果情投意合,私訂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説: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説:“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説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説,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裏?説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岡,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説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比如日本福岡説只是當地人的一種美好願望。
民間如何過七夕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小時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過乞巧活動,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裏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繡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小的時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黃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誰都説聽到了。為什麼?因為晚風習習,樹葉的響聲就理解為他們的情話。
有一種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現在也有人玩,他説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還有一種下雨了,是雲彩了,就觀雲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雲彩像什麼。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着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2017-08-27)
在中國戰爭史上,廣西狼兵的威名早已經遠播四海。其戰鬥力之頑強,威猛可以説難有匹敵者。是中國最威猛的軍隊。想當年,洪秀全起義,憑藉3萬廣西狼兵,橫行大半個中國,打的清朝軍隊叫苦不迭。建立了太平天國,即使是後來的湘軍,淮軍,對廣西狼兵也是十分敬畏!
在1885年,清政府對外唯一一次大敗法國軍隊,取得鎮南關大捷,靠的就是廣西狼兵的威猛!而民國時代,廣西狼兵的戰鬥力更是突出,北伐時期,廣西狼兵所在的第七軍被稱為鋼軍,北伐第一場大勝就是李宗仁帶領廣西狼兵拿下的!
當年紅軍8萬過廣西,被狼兵打的只剩下3萬,就連彭德懷都説,“廣西狼兵猛如老虎惡如狼”。在抗日戰場上屢立奇功,狼兵神威更甚!解放戰爭中,粟裕曾經評價“在國軍中,怎麼分清王牌軍,只要聽口音,廣西口音的絕對是王牌”。可見對廣西狼兵的敬佩。
那麼話説回來,廣西兵為何被稱為狼兵?狼兵這個稱號到底怎麼來的呢?這主要還要追溯到明朝時期,整個明朝倭患嚴重,這些日本的亡命之徒,在中國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曾經67個倭寇橫行上千裏,殺人4000多,而官軍不能制服,可見作戰勇猛!而尤其以正德,嘉靖年間倭寇最為嚴重。
而當時情況下,明朝的衞所制度名存實亡,官軍戰鬥力低下,因此,在抗倭戰爭中屢屢失敗。當時朝中有識之士如王守仁等強烈建議徵調廣西少數民族軍隊參與抗倭。因此,當時廣西東蘭,那地,南丹等地土司帶領廣西兵加入抗倭。
其中東蘭土司韋正保,韋虎臣父子帶領車隊抗倭,韋正保當場戰死,韋虎臣帶孝繼續作戰,十分威猛連戰連捷,將倭寇圍殲於雷州,惠州。倭寇被打的全軍覆沒。掃除明朝官軍抗倭屢戰屢敗的頹勢。而捷報傳來,百姓奔走相告,“將如虎,兵如狼,敵宼均喪膽,保國衞家鄉”。自此,廣西狼兵威名開始。
此後,朝廷更加倚重廣西狼兵。而且廣西狼兵逐步成為明軍的最精鋭部隊,明朝末年,袁崇煥取得的關寧大捷,1萬多人打敗努爾哈赤13萬軍隊,而且努爾哈赤還被打死,這1萬人都是廣西狼兵!可見其作戰威猛程度。
廣西兵可謂生下來就能打惡仗!他們打仗嗷嗷叫,不怕死的往前衝,不勝絕不後退,十分頑強!狼兵之名實至名歸!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桂系李宗仁”:小編你家稻穀收完了啊!來來我家還有幾畝沒收,這天天太陽大得也要去收了,天氣預報説這幾天都要下雨了
網友“暴走大事件”:唉,出門幹農活了,我們廣西很窮的,打仗的事讓你們發達地區的人去吧!
網友“百色用户43xxxx385”:嚇比比什麼?砍木頭去了。
網友“有心人”:這頂高帽廣西人不戴!!少來忽悠,砍甘蔗拔木薯去了!
網友“陌生感覺”:吃碗螺絲粉壓壓驚,好了幹活了。什麼前天的地還沒犁好,還在uc刷屏,快去幹活今天沒幹完不要領飯盒。
網友“無錢雪條”:廣西人比其他省份的人都鬼精
網友“曾留下痕跡、邇已刻在心裏”:打什麼打,去地裏幹活去
(2017-09-13)
- 文字來源 -
@晉江譜牒民俗學會
@福建省陳氏文化
網絡
- 視頻來源 -
@福建省陳氏文化
- 整理-
@桔裏
舜帝
起源一:陳姓起源潁川,祖宗媯滿。現陳姓直追大舜,公認舜帝為他們的祖先。陳姓的姓源主要緣於媯姓,其始祖為媯滿,為大舜之後裔。
起源二: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支是春秋時國君之一的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第二支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户牘鄉,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原陽一帶;第三支就是陳泯公次子全温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起源三:源出自隋初將領白永貴之後裔,本姓白,封陳郡公,後以封號為姓,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萬年之陳氏。
起源四:源於劉矯的後裔,又稱陳矯,字季弼,廣陵郡東陽縣人,是三國時曹魏的名臣。因過繼與母族而改姓陳。
起源五:源自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漢化改複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起源六:還有就是少數民族漢化改姓姓陳,明朝朱元璋賜漢名得姓。如蒙古族的恰恰賜名陳守忠等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到陳留、陽武户牘鄉和固始等地。後來在唐朝的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全都遷往福建。
第一次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當時才20 歲,就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報請朝廷設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
第二次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又自南宋開始到明清期間,陳氏開始遷徙至廣東、台灣、日本、越南等地。福建同安人陳永華隨鄭成功入台灣,尊為陳氏入台始祖,台灣如今有陳聖王廟53座。後又有沿海地區的陳氏出海謀生,如:永春豐山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還有往菲律賓、泰國、印尼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的。陳姓的傳播的很廣,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陳姓的族人,所以有“陳林半天下,黃蔡滿街走”之説。
善舉動天,二度飛錢
媯滿公
自媯滿封陳到公元前四七九年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共傳二十世,二十六代君王,歷時五百八十八年。其間媯滿第十二代孫陳完,於公元前六七二年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子孫世任齊國的大夫、卿、相,至陳完十世孫田和,奪取姜姓齊國政權,建立了田氏齊國,歷史上稱“以田代齊”,又傳八君一八四年,至十六世孫田建時,被秦始皇所滅。田建有三個兒子,長子田升、次子田恆均改姓王,後繁衍為王姓的一部分(舜裔十姓之一王姓的其中一支派),三子田軫逃,後遷至潁川(今河南禹州、許昌、長葛一帶),恢復陳姓,此後陳氏在中原瓜瓞連綿,發展成為名門巨族。潁川也因此稱為陳姓的發祥地。
陳軫的十世孫陳寰,字仲弓,東漢時任太丘長,德高望重,名傾天下,成為朝野學習的楷模,故後陳姓又多尊奉陳塞為潁川衍派的始祖。以後的陳霸先,也是陳塞的後裔。陳旺於唐昭宗大順元年(八九年)詔賜立義門,至宋嘉韋佑八年(一六三年),分析義門陳,也是陳定公後裔。以至後來“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父子(稱將軍派),唐中宗進士陳邕(太傅派)等陳姓名人,均出自穎川始祖陳寰公的派下,故而凡屬陳姓都用“潁川衍派”作為郡望,立為堂號。
因為陳姓人口眾多,又分為多次多種方式入閩,成為閩南第一大姓,在閩台有“陳林半天下”之説。而進入閩南的陳姓支分派衍,在各自位置發展,又成為該地區的開發始祖。所以,在“潁川衍派”總堂號之下,又分出若干的分堂號支分派衍,在各自位置發展,又成為該地區的開發始祖。所以,在“潁川衍派”總堂號之下,又分出若干的分堂號。
潁川侯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中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在朝中與奸臣李林甫不和,於唐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年)被謫人閩,於同安居住。現同安城有規模宏大的“太傅祠”一座。後又遷至漳州南廂山居住,並在漳州建起宅院,在宅院旁建寺宇,取名“延福報劬南院”,還仿帝宮建了一個鐘鼓樓台,殿宇宏闊,廊廡寬敞,庭院幽靜深邃。
誰知有人向朝廷告密,説他宅第宛若皇宮,有僭越稱帝之意。唐玄宗大怒,派欽差大臣查辦。朝中有人秘密通風報信給陳邕。陳邕得知消息後,知有滅族大禍,驚恐得亂了方寸。這時,十八歲的女兒陳金花急中生智,勸父舍宅為寺,全家搬出另居,她自己則落髮為尼,以保全家消災避禍。不久,欽差大臣到漳州,見這裏是寺廟,並非皇宮。這就是流傳於閩南的“金花捨己救父”故事。陳邕的子孫在漳泉一帶繁衍生息,繼而再分支到閩南其他地方居住。因此,凡屬陳邕分支出來的陳姓子孫,在其門匾上除了鐫刻“潁川衍派”以外,還常常鐫刻“南院傳芳”的堂號。
在南安市官橋鎮西側的東頭村,其門匾上鐫刻着“碧石傳芳”的燈號。東頭村早期不叫東頭村,從文字記載及口頭傳説中得知,早期的東頭村與上曾村交界處,有一大白石,以石為名,曾一度把居住的村莊叫白石鄉。後來鄉里的讀書人,把“白石”改為“碧石”。因此,在各家各户的門匾上,除了鐫刻潁川衍派外,有時還鐫刻“碧石傳芳”。至於什麼年代又把“碧石”改為“東頭”並沿用至今,。還找不到文字依據。
陳汝器
“飛錢陳氏”源於河南潁水派系,入福建仙遊始祖鄙公玄孫陳曄,從東鄉光埔遷入仙遊縣錢田境居住,至宋七世祖陳汝器夫婦,一生積善好施,輕財重義,德厚孝悌,動天飛錢,故以“飛錢”為家族命名,遂昌其族。
陳汝器性友愛、敦善,將家資儘讓其兄陳湛,為鄉鄰所稱讚。其妻朱氏乃宋寶文閣待制少保朱紱之女,賢德善施,憐貧救苦,平日鄉鄰凡有急求者,無不獲得資助,有時還偷藏財物於米食之中贈給,累年積月,聲譽遠布。
觀音菩薩聞之存疑,為試究竟,一日化為方外女流(乞丐)到門前求施捨。朱媽一時囊空,無所饋贈。女乞直指朱氏腳上弓鞋求贈,朱氏一口允諾。只是在腳上之鞋,難免沾塵味重,請待洗淨,明日來取便是。觀音覺得朱氏不因對方是女乞位卑、形穢而輕視,不但願意贈鞋,而且還要洗淨才送,深為其高尚品德所感動,即現真身,告之朱氏:“凡有求賜,慨得應允。”朱氏告日:“老身及家人並無私事相求,只是村前小溪,每發洪水必沖毀兩岸農田,村人受澇之害,苦不堪言。多年來,盼望早日修好堤岸,只是村民窮苦居多,自己又獨力難當,此願無時不在唸念之中,只求菩薩神通廣大,助此大願,得以實現。”
言罷霎時佛祖昇天而去,一陣風來,無數金錢自天而降,鋪天蓋地,飛錢滿屋。宮廷聞知,蓋庫藏之,用於修堤造渠。自此汝器公派下遂以“飛錢”二字為族名,以祀上天之佑。其後夫婦連生三子皆簪纓出仕。這就是民間傳承九百年之久的“飛錢傳芳”的來歷。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tmxkdldw”:因為入閩的陳政是將軍,另一個是太傅,只是富貴人,可以找好多老婆,就可能有許多兒子,所以福建姓陳的人眾多
網友“tmxkdldw”:入閩的陳政是將軍,陳邕是太傅,都是大富貴人,古時可找好多老婆,生多兒子,所以福建姓陳的人口眾多
(2017-09-18)
大家好,我是梅林,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是《權力的遊戲》裏戲份非常多的瓦雷利亞鋼劍。自從出現瓦雷利亞鋼劍打死異鬼的一幕,我就開始覺得這種劍不只是鋒利這麼簡單。下面説道的瓦雷利亞鋼劍不包括未露面的,劇中只是提到或者小説裏出現的這裏就不介紹了。
瓦雷利亞鋼的歷史
瓦雷利亞鋼是由瓦雷利亞自由堡的龍焰中煉造,傳説在製造過程中混入了咒語和魔法,比尋常的鋼鐵質地更加輕盈堅韌。而瓦雷利亞末日浩劫之後,瓦雷利亞鋼的煉製技術已經失傳,世間無人能夠煉造新鋼,但是技藝高超的工匠仍然可以嘗試將現有的鋼料熔化進行兵器的重鑄。那麼什麼又是瓦雷利亞呢?
瓦雷利亞
瓦雷利亞曾是一個主要居民為牧民的小型文明,直到後來,他們在瓦雷利亞半島的環形火山十四火峯中發現了龍。瓦雷利亞人掌握了養龍及馴龍的本領,並把龍用於戰爭中,作為毀滅性武器。隨後瓦雷利亞便開始了征服戰爭,在龍的助力下,瓦雷利亞自由堡無人可擋。不過後來由於災難性的事件,即末日浩劫,於伊耿登陸前約百年瓦雷利亞衰落毀滅。
瓊恩雪諾:長爪
長爪是北境熊島莫爾蒙家族的祖傳之寶,劍柄圓頭上曾刻着一個熊頭,但之後被形如白靈的石制狼頭代替,表明了瓊恩雪諾的身份。長爪本屬於守夜人的司令的,由於雪諾救了司令,傑奧司令便把劍送給了瓊恩以酬謝救命之恩。
詹姆&喬弗裏:寡婦之嚎
寡婦之嚎是熔化了史塔克家族的瓦雷利亞鋼劍寒冰之後,重鑄成的兩把長劍中較短的一把,劍柄裝飾着純金獅子頭。寡婦之嚎被泰温·蘭尼斯特作為新婚禮物送給了喬佛裏,喬佛裏死後傳給了他的弟弟託曼。託曼死後,這把劍就由詹姆使用了。
布蕾妮:守誓言
守誓言劍是熔化了史塔克家族的瓦雷利亞鋼劍寒冰之後重鑄成的兩把長劍中較長的一把。守誓劍被泰温·蘭尼斯特送給了他的兒子詹姆,而後被詹姆轉送給了塔斯的布蕾妮並委託她保護史塔克家的女兒,故名守誓劍,後來布蕾妮完成使命後,欲將劍還給詹姆,詹姆不收。
山姆:碎心
碎心是河灣地角陵塔利家族的祖傳之寶。其家族已經擁有該劍超過五百年了。現持有人為藍道·塔利伯爵,後來山姆帶野人女友回家被家人排擠,山姆就把劍給帶走去了學城。
艾德·史塔克:寒冰
寒冰是北境臨冬城史塔克家族的祖傳巨劍,少有四百年曆史。此劍原先的主人是北境守護艾德·史塔克公爵,艾德死後,泰温·蘭尼斯特公爵的命令下由君臨城鐵匠託布·莫特將寒冰熔化並重新鑄成兩柄新劍——寡婦之嚎和守誓劍。
小指頭:龍骨柄匕首
以龍骨為柄、瓦雷利亞鋼為刃。原本是小惡魔匕首,後輸給小指頭,被獻給喬佛裏並賜予刺客意圖殺害昏迷的布蘭,行刺失敗後經布蘭母親凱特琳秘密進京交給了丈夫艾德做調查。艾德被捕喪命後回到了小指頭手上。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天涯明月刀”:下一集山姆 抄魔法書了
(2017-08-02)
關於碰杯習俗的由來,有解釋説由於中世紀的歐洲人由於迷信,認為妖魔鬼怪常常在歡慶場合誘人犯罪,因此人們以喜慶的碰杯聲音來驅走惡靈。另一個説法是古時候的歐洲人喜歡在酒裏下毒毒死仇敵,因此在喝酒前碰杯可以讓自己和對方酒杯內的部分酒液濺入對方杯中,這樣雙方都能放心喝下宴會上的美酒。
這兩種解釋當然都經不起推敲。碰杯這一行為到底來源自哪裏呢?
“祝酒”這一習俗以分享同一個飲酒器皿作為交換友誼、情誼的方式,在許多文化中都非常常見,我國古代也有共飲一碗酒的習俗。在這些文化裏面,各人使用專屬於自己的酒杯被視作對主人的懷疑,是極大的不敬。而英文裏的祝酒(
Toast
)一詞,也來自於這種共飲一杯酒的習慣。古時候英國主持聖餐的教士在接過一杯已經被喝過一圈的葡萄酒時,杯裏通常會剩下幾滴酒液和浸泡在酒裏的一片面包(
toast
),於是
toast
一詞就慢慢從其原意“麪包”中發展出“乾杯”、“敬酒”、“祝酒”的新意。
到了近代,人們已經習慣使用自己專屬的酒杯喝酒,因此祝酒時人們會同時舉杯飲酒,以效仿古時候同飲一杯酒的“統一、共享”的傳承。而“碰杯”這一行為被加入到祝酒儀式裏面來。
除開碰杯,祝酒僅滿足了我們的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在五官感覺裏面唯獨缺少了聽覺,而碰杯的聲音剛好能把聽覺補充進來,使祝酒的感官享受得以完整。碰杯的愉悦聲音被視作對精緻的酒杯的欣賞,就像我們欣賞酒杯的精美外觀一樣。除了感官享受之外,碰杯這一行為強調了喝酒者在祝酒儀式中的參與感,也就是被祝酒辭的美好祝願涵蓋在內的意思。
同時,碰杯的行為增強了整個團體的凝聚性,當酒杯相互碰撞聚集在一起時,意味着喝酒的人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於葡萄酒來説,碰杯時象徵着分散到各個酒杯的酒液重新融為一體,雖然這個過程非常短暫。
那麼喝酒的禮儀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
給長輩們敬酒,注意敬酒的時候人一定要站起來。敬酒只能是多人敬一人,千萬不要一個人敬多個人,這樣會給人感覺不受尊重。自己敬別人的話如果不碰杯喝多少視情況而定,如果碰杯,説一句我幹了你隨意,方能顯得你大度。有領導或長輩在場,要多給領導或長輩添酒。端酒杯的時候右手拿住酒杯,左手拖住杯底,碰杯的時候一定要比別人的杯子低,這是中國酒桌上的禮儀。敬酒的順序以順時針為主,這也是最傳統的方法,除非有特殊客人在場。
喝酒要有説辭,這也是中國酒文化的精髓。
(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