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海報
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心倒是多餘的。電影開場之前和之初,我身邊的幾位觀眾,要麼在嘰嘰喳喳竊竊私語,要麼就是碰到笑點就爆發出整個影廳都能聽到的聲響。影片進行到後半段,尤其是結尾的時候,她們都沉默了。我知道,她們都在忙着擦拭臉上的淚水,因為,我也在這麼做。你説大過年的,賈玲同學,你幹嘛非向我們扔個重磅催淚彈呢?尤其是影片結束後,當真實的李煥英的照片出現在大熒幕上時,唉,心臟彷彿捱了一擊重錘,眼眶也就決了堤,徹底洪水氾濫了。散場後,趕忙跑出影廳,免得讓別人看到我的狼狽樣。還好,抬起頭才發現,同道中人還不少。
《你好,李煥英》最初是以小品形式出現在2016年的《喜劇總動員》節目裏
賈玲應該可以放心了,《你好,李煥英》的票房絕對有保證,口碑應該也差不了。賈導演的成功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情動人。這就和我們讀書時候寫作文一樣,凡是能拿出真情實感的,分數總不會離譜到哪裏去。女兒對母親的懷戀、母親為女兒的犧牲,這個主題思想永遠不會出錯,而且放之四海而皆準。甭管觀眾的口味怎麼變,親情永遠纏繞在心頭。回想近年來比較成功的喜劇,主創都把功課做在了這方面,看來,這個現象絕非偶然。
《你好,李煥英》劇照,張小斐(右)飾李煥英、賈玲 飾 賈曉玲
不過,找準了方向,並不意味着影片就一定能成功。本來嘛,歌頌親情的電影哪一年不是鋪天蓋地,能被觀眾記住的又能有幾部呢?説起來,賈玲這次講的故事乍看之下也沒啥新意,挺老套的。平時女兒一直不爭氣,覺得自己對不起母親,從來沒能讓她開心。誰想到,母親遭遇意外後,女兒也從2001年穿越回1981年,見到了年輕時的母親。這一回,女兒想要改變母親的命運,讓她走上不一樣的人生道路,甚至為此不惜犧牲自己。
故事講到這裏,我都為賈玲捏把汗。可是,影片最末部分的一個大反轉,徹底拯救了本片。觀眾意外地發現,通過揭曉這個秘密,影片之前看上去一些不合理的情節得到了解釋,敍事邏輯也變得順暢了。更重要的是,影片在這裏來了個大大的昇華,一下次把煽情指數提高到滿分。
尤其是本片幾次提到女主不瞭解母親的過去,在印象中母親永遠是中年婦女的形象,這樣質樸的講述是“有生活的”,所以也能引起大多數觀眾的共鳴。喜劇也要從朝生活的深處挖掘,賈玲這回交出的成績單,很漂亮。
《你好,李煥英》劇照,沈騰(左)飾 沈光林
這説明啥?同樣講一個老套的故事,只要主創能在裏面花心思,也能為觀眾獻上一道不錯的“菜”。不管是因為講的是自己的母親,還是因為對此類題材特別得心應手,總之,這一回賈玲走心了。這就比很多中國商業喜劇電影忙着堆砌笑料、段子,卻搞不明白自己的主旨到底是啥要高出不止一籌。但是,必須要説這個但是,賈玲電影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觀眾對親情可貴的認同上,而非其電影藝術內涵。
很明顯,本片還是沒有走出中國喜劇電影,甚至是小品“喜頭悲尾”的模式。賈玲意識到母親身上藏着的那個秘密後,影片突然轉入煽情模式,連續插入多個幼年女主和母親之間的親密互動,包括母親為了省錢不買票走回家的橋段。感人歸感人,但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那種刻意。從藝術創作上來説,這本是大忌。
《你好,李煥英》劇照
或許講到這裏,我們還是繞不開那個命題——什麼是喜劇?喜劇當然不只是搞笑,但它的作用也肯定不是主題思想教育。喜劇的經典,不管是卓別林還是周星馳,講述的都是人類自身的侷限,是個體無法把握個人命運的無奈。正因為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才會讓我們的生活總會呈現出某種滑稽、可笑的情態。這,才是喜劇的本質。説起來容易,但沒有對人生的洞察力,沒有足夠的文化積澱,光靠所謂喜感,是不可能為觀眾留下經典的。這個道理,當然不僅僅適用於賈玲。
《你好,李煥英》劇照
沈騰、陳赫、魏翔、喬杉,還有馮鞏,看得出賈玲在演藝圈內的好人緣。毋庸置疑,《你好,李煥英》為她在電影行業的發展開了個很好的頭。這是個好事,我們總希望,有更多用腦、用心的創作者參與到電影的拍攝中來。當下的喜劇電影,不能全是開心麻花的天下。賈玲扔過來的這枚催淚彈,觀眾收下了,我也會用眼淚記住它。但我更盼望,賈玲同學不要滿足於搞笑+煽情的套路,能在以後的創作中更上一層樓,至少能像本片的敍事反轉一樣,多來點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