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46歲的周迅給24的竇靖童“當媽”。在清明檔新片《第十一回》中,周迅顛覆出演的潑辣媽媽形象引發觀眾熱議。
無獨有偶,《我的姐姐》中,朱媛媛的角色也同樣是位“母親”。她通過教科書級的“細節演技”演活了上一輩女性的隱忍與犧牲,賺足了觀眾眼淚。
再加上她年初在《送你一朵小紅花》中的精湛表現,充分證明:“媽媽”也值得一朵“小紅花”。
然而,另一邊,陳德容卻因為在採訪中的一句“演媽媽是奇恥大辱”引發軒然大波。
雖然她事後解釋稱,這只是一句戲言,要視孩子的年齡和劇本而定,但無疑也從側面折射出中年女演員普遍的“年齡焦慮”。
“演媽媽”是無奈選擇,還是樂在其中?女演員“媽媽焦慮”的背後又是什麼?
“媽媽”也可以是最佳女主角
有銀幕精靈之稱的周迅一貫以靈動的“少女感”著稱,但《第十一回》早已不是周迅第一次在影視作品裏演“媽媽”了。
在《蘇乞兒》《竊聽風雲3》《你好,之華》《紅高粱》《不完美的她》裏和待映的《涉過憤怒的海》中,周迅的角色都是“母親”。
電視劇《紅高粱》裏,沒有生產經驗的周迅出人意料地演活了九兒生孩子時的狀態。
她的表演不是套路化的哭天搶地,而是從真實的紀錄片中找素材,在細微表情中傳遞“鬼門關走一遭”的極度痛苦和恐懼。
導演鄭曉龍也讚歎不已,稱周迅是“演戲的天才,表演的精靈”。
《第十一回》裏,周迅出演“母老虎般”的潑辣悍妻,反轉演技也備受認可。
被問到如何處理這個與自身性格經歷反差巨大的角色,周迅説,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主婦,很愛家人,但不知道如何去表達。
她從她們身上找到了靈感,金財鈴身上屬於妻子和母親的煙火氣也是周迅選擇出演的重要原因。
面對“演母親”這一敏感話題,周迅格外坦然,“對演員而言,一個角色的豐富程度遠比角色的年紀,更值得在意。”
同樣因為角色的豐富和突破性,趙薇在婉拒三次後,鼓足勇氣接下了《親愛的》裏面的農村婦女李紅琴。
化醜妝、説方言、哭到撕心裂肺,趙薇為李紅琴貢獻了太多大銀幕的第一次。她把初為人母的切身感受投射在李紅琴身上,演出了角色的複雜情緒,可憐又可悲。
憑藉這位特殊的母親,趙薇一舉拿下了多個“影后”桂冠,用實力證明,“媽媽”也可以是女主角。
詠梅在《地久天長》裏的演繹的“失獨母親”也令人過目不忘。
詠梅雖然在現實中沒做過母親,卻用內斂、精準,潤物細無聲的演技,讓觀眾與角色共情,從青年、中年一路演到遲暮,詮釋了一代中國女性的隱忍和承擔。
王小帥曾這樣評價詠梅,她是一個大氣有張力的演員,能沉得住氣,像極了俏也不爭的梅花。
也多虧了《地久天長》,詠梅接連捧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多項殊榮,在50歲的關口終於被更多觀眾“看到”。
天生“媽系”又如何?
從《送你一朵小紅花》到《我的姐姐》,兩個個性迥異卻同樣親切的母親形象讓觀眾徹底記住了演員朱媛媛。“朱媛媛演技”等關鍵詞也曾登上熱搜。
在《送你一朵小紅花》裏,朱媛媛飾演的媽媽表面樂觀豁達,背地裏卻把所有悲傷和壓力都留給了自己。
為了五塊錢的停車費斤斤計較;面對乞討的母子,卻一邊崩潰怒斥,一邊默默掏出一百元大鈔,朱媛媛抓住有限的戲份塑造了一個生活化又立體的母親形象。
她在《我的姐姐》中的表演亦是如此。“吃西瓜”、“醫院”等幾場高光戲自不必説,朱媛媛對微妙細節的精準處理,更讓觀眾拍案叫絕。
比如,姑媽在離開咖啡廳時,不僅用保温杯打包了剩下的咖啡,還不自覺地舔了下杯邊,一個勤儉操持的家庭婦女形象便躍然銀幕之上。
連導演殷若昕在監視器後看到這一幕,也不禁感嘆:“姑媽活了。”
談到這些教科書般的演技細節,朱媛媛稱大部分都是下意識地臨場發揮,“因為你就像被姑媽附體了一樣”,有生活的底色,這些動作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24歲時,朱媛媛因為出演《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裏的媳婦李雲芳名聲大噪,成為比海清還早的“國民媳婦”。後來的角色也大多是傳統的“媳婦”和“母親”形象,但這些從未動搖過朱媛媛塑造人物的初心。
“真正的演員在選擇時不是看戲的多少,而是看這個角色是否讓你有表達的衝動,我喜歡這種接地氣的小人物。”朱媛媛這樣對我們説。
不僅是朱媛媛,譚卓也算得上大銀幕上的“媽媽”專業户。
近幾年,在《西小河的夏天》《暴裂無聲》《我不是藥神》《被光抓走的人》《誤殺》《烈火英雄》裏,她一口氣演了六個“媽媽”。
《誤殺》裏的譚卓
其中,既有痛失愛女的農村婦女,為給女兒治病跳鋼管舞謀生的堅強母親,也有個性懦弱卻愛女如命的“窮媽媽”。譚卓的“劇拋式”演技收穫了不少觀眾點贊。
在同齡大花還在演偶像劇的年紀,譚卓並沒有關於年齡的過分焦慮,“每一朵花都會有自己的土壤”,“這個年紀的收穫,會超越以往的年紀。”
同樣受制於相對成熟的外型氣質,張小斐從沒演過偶像劇裏的“少女”,面試也曾頻頻被拒。
然而,也正因為這份獨有的親切温婉,以及多年的演技錘鍊,35歲的張小斐,終於等來了真正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角色——李煥英。
隨着電影票房逼近54億,張小斐的人氣也一路飆升。在人人追捧“少女感”的時代,張小斐的爆紅就像一股泥石流,證明“媽系”也可以出圈。
“演媽”焦慮背後是什麼?
“演媽是奇恥大辱。”陳德容的這句“玩笑話”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年女演員的普遍焦慮,更是近幾年來被頻頻提及的話題。
一邊,女演員的“中年危機”是行業赤裸裸的現實。姚晨曾在一檔演講節目中細數“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明明到了一個女演員最成熟的狀態,但市場上適合我這個年齡段演員的戲卻越來越少。”
不得已,她自己開公司,做監製,拍出《找到你》《送你上青雲》這樣的女性題材電影。但在一場頒獎禮上,姚晨卻拉着宋佳、梁靜、海清一起站上舞台,對導演和製片人們喊出心裏話:
“我只想好好當一個女演員,請導演給機會。”
因為與小自己18歲的吳磊組CP,被嘲裝嫩,楊蓉曾在微博無奈地回應:“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當下的應試環境讓女演員不敢老去,我們這一波30+的女演員努力維護着少女人設,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而是市場需要。”
的確,在同齡女演員還在爭相標榜“少女感”,市場還在追捧甜寵戲,社會還在販賣“白瘦幼”審美的大環境裏,“演媽媽”對女演員而言,在現實和心理上都是一道坎:她們怕不演媽媽就無戲可演,更怕演了媽媽就再也演不回少女。
然而,在共情女演員“中年焦慮”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着女性話題不斷升温,女性題材的市場熱度也在水漲船高。
無論是在大銀幕還是小熒屏上,都有越來越多的“中年女性”或“婆婆媽媽們”開始從臉譜化的背景板人物中走出,脱胎成一個個鮮活、立體又豐富的角色。
就像上文提到的種種例子,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演員用歲月積澱和精湛演技證明,“媽媽”同樣可以出圈和出彩。
在《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的節目中,周迅曾這樣分享自己的“中年感悟”:不能給演員灌輸20到30歲是最好的年紀,因為隨着年紀的增長,閲歷的增多,人的內心才會越豐富。
於是,她勇敢地接下形形色色的“媽媽”角色,在“最好的年紀”尋求着突破的出口。
朱媛媛也感嘆:“時間是演員的法寶,在生活中磨着磨着,很多東西就自然而然地長在了身上。”這正是專屬中年演員的財富和資本。
在去年的金雞獎論壇上,詠梅的發言曾博得滿堂喝彩:“年齡不是我的敵人。可以不要把我的皺紋修平,那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我們也希望,無論市場、觀眾還是女演員們,都能多些這樣的自信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