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有內幕: 如來佛造型居然來自阿波羅雕塑? 犍陀羅人: 不錯吧
此刻,玄奘前方的這個國度,叫做犍陀羅。
西遊記中的如來造型,是中國人常見的胖子造型,但這種模樣其實在印度很少見
這裏是當年亞歷山大東侵盡頭所在之地,也是波斯與天竺兩大文明的交融之所,往高了説,那便是整個地中海東岸文明與東方文明在此的交匯。而這種交融的顯著表現,説來也簡單,就是佛像。
佛教本無佛像。
有人不信,説沒佛像那該怎麼拜佛,拜個鬼啊!這話雖是戲言,卻也無意中點到了幾分。不錯,在佛教初興之際,佛像據説就是按照民間的鬼神像模樣來繪製的。只有在希臘文明東傳到來之後,具體而言也就是這犍陀羅文化興起之際,見識了希臘人物肖像的印度人才開始繪製佛像。正是因此,所以佛的臉才特別的圓潤,眼睛深凹,鼻樑也比一般印度人要高些,頭髮更呈波浪形狀。如果將他們與希臘諸神如宙斯、阿波羅、雅典娜來做個比對,你會驚歎:
難道他們是親戚麼,怎麼長得特親切?
事實上,正是阿波羅的造型給了印度人啓發
據説佛教徒便因此發生了分化,一些人開始將釋迦牟尼神化,幾乎就是全知全能之神(有點像基督教的上帝,此時基督教已然在西方誕生)。而拜神就得有神像,於是佛教諸神靈也被繪製雕塑成華麗的人形雕像。據説就在公元一世紀到二世紀之間,正是在這東西文化交融的犍陀羅,出現了最早的佛像。
以阿波羅為基礎,印度人很快打造出了釋迦牟尼的造型
那麼,犍陀羅人究竟是依據哪一尊希臘神塑造出了佛陀呢?據説就是那太陽神阿波羅。大概是犍陀羅人在希臘諸神之中,感覺這尊神最與佛默契,所以將阿波羅的健美體魄與印度苦行僧的模樣相結合,塑造出了最早的如來形象——只不過,與後世的佛不同的是,此時的佛還是瘦骨嶙峋,確實“苦行”得很。當然,隨後便出現了上圖這種豐滿版。
瘦骨嶙峋版釋迦牟尼造型
印度精神加以希臘線條,佛像的成功很快帶動了其他佛教藝術的發展,佛塔以及佛教內容的繪畫等陸續出現,而領先者便是犍陀羅,融合波斯、希臘、大夏與印度本身諸多風格的藝術,大大有助於佛教的傳播。而隨着絲綢之路的開拓,這種藝術也隨着商旅的步伐傳入中國,相信正是那時起,中國的美術藝術也染上了異域風情,大量佛陀、菩薩、金剛等佛教人物的畫像傳入中國,令當時南北朝的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都為之嘆服。很大程度上,佛教圖像比佛教文字更易於打動他們的心。
只是,在這個巨大的演變過程中,佛祖,也從最初的希臘款肌肉男造型,慢慢地過渡到了肥圓大頭造型,背後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肌肉男造型不好弄,而肥圓款顯然更便於操作。
佛祖造型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所以,不要以為如來佛祖一直就是這樣的,人家也是不同時期走不同造型風格的。那麼以上三個時期的造型你又更喜歡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