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營長”馮喆,當紅小生娶小妾出身妻,卻遭猜疑,死都不願合葬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八卦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

説起馮喆,可能90後的孩子們並不知曉太多,對他熟知的人羣大約集中於70後居多。

他所主演的電影如數家珍,《南征北戰》中,他飾演高營長,《金沙江畔》中,他飾演指導員,《羊城暗哨》中的他飾演政委李正,《沙漠沙漠追匪記》中他飾演騎兵班長,《桃花扇》中更是飾演了一代名士,侯公子......

馮喆,原名馮貽喆,生於天津市,中國知名的內地演員,於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院畢業。

1947年,主演其個人的首部影視作品《裙帶風》,也因此,馮喆開啓了他的演員生涯。身材高挑、面容俊朗、氣質大方儒雅的他,與王心剛、張勇手、龐學勤與當時社會中並稱"四大英俊小生"。

但與其他三位的人生路途和婚姻美滿相比較而言,馮喆的一生是悲慘的,令人感到惋惜的一生。

在生活中,他是眾所周知的大孝子,也是一位樂觀、有責任心的好丈夫,也是一位平易近人,毫無演員架子的一線演員。

1969年6月2日,馮喆於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的"牛棚"中與世長存,享年49歲。

那一天,烏雲壓得很低,遮天蔽日,一身傷痕的馮喆躺在竹蓆上被抬了出來,對世人所説的理由是"無法承受身體上的摧殘,和精神上的壓抑,自殺而死"。

據他"牛棚"內的好友説:"馮喆是一個很樂觀,很積極陽光的一個人,當好友鬧情緒時,他都會給好友寬心,安慰對方,一切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類話馮喆説得太多太多了。

根據目擊者所説,當馮喆被抬出來時,身上佈滿了淤青。

馮喆,這一生的坎坷經歷和挫折,讓他這不平凡的一生更添上江湖的味道!

馮喆的家族,曾經是清朝的官宦家庭,家族中三代人都是皇上身邊的大臣,也有被光緒皇帝所親冊封的孝子,後被列入《孝子冊》中。

在馮喆爺爺那一輩時,家庭決定棄官從商,而他的父親馮建統也是學識淵博,馮健在美國一所大學修讀外交後,選擇了回國發展,並將自己一生所學到的知識交付於祖國。

馮喆的母親名叫韋瑤珊,是武漢一茶商的女兒,也是一位海外歸來的學子,受到過高等教育,非常有素養,有家教,也是當時的一名大家閨秀。

一家人每天在飯後,都會聚在大廳裏面,唱歌、跳舞,這也讓馮喆從小就對文藝有了濃厚的興趣。

在1937年,8月13日後,馮喆一家的平靜生活,被打碎了,他們一家人被迫遷移去了上海的法租界的一個小弄堂。

馮喆的父親當時接到了一個緊急的指令,需要他外出辦公,他也深知,此行不易,可他仍然毅然選擇執行此次的任務。臨走時,父親給孩子們留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了,你們要有自己對未來的一個志願,想去做什麼,就要下定決心去做好。"

這句話對馮喆未來的生活,埋下了一課根深蒂固的種子。

1938年,當時社會動盪,每個地方都非常亂,導致家裏從來都沒有收到過父親寄回家的錢。

然而,就在這緊要關頭,馮喆的哥哥患上了嚴重的肺病,無法工作學習,只能躺在家中,卧病在牀。

三年中,馮喆也因為長期沒有收入,而無法繳納學費,因此被迫輟學在家。(當時馮喆正就讀於上海的聖約翰大學)

雖然從小,父母就比較偏愛自己的大哥和小妹,他自小都是撿大哥穿剩的衣服,或者不要的衣服去穿,而且還會經常被父母呵斥:"你為什麼不聽你大哥的話?小妹還小,你是當哥哥的,應該多讓着小妹!"

可就是這樣的生活狀態,馮喆也並沒有因此埋怨任何人,依舊盡心盡力地替母親照顧大哥,並且打掃着家裏的衞生。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馮喆逐漸支撐起了家庭這個重擔,也成為了家庭中經濟來源的主要途徑。

馮喆父親的錢無法寄回到家中,與此同時,迫於生計的困難和大哥的病重,馮喆與母親忍痛將家中值錢的東西都一一變賣了出去。

在這期間,馮喆又遇到了在弄堂生活時昔日的好友韓非,兩人相約去餐館小敍了一會。

韓非通過聊天,瞭解到了馮喆現在的狀況後,建議馮喆報考上海劇藝社當一名演員,馮喆聽取了他的建議後被順利地錄取了,同時也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1944年大哥因病情惡化,無法醫治而告別人世,為此馮喆非常的痛心。

據他的妹妹回憶:"大哥患病以後,都是二哥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但是又因為生活的壓迫與無奈,常年在外奔波,無法給予大哥太多的陪伴,我想二哥也是因為如此,覺得自己對大哥愧疚不已。"

為了能給大哥治療肺病,馮喆曾先加入了上海劇藝社後,後一次加入了同茂劇社,並在此之後演出了多部話劇。

幾年後,上海的文藝事業開始了復甦,重新有了生機,很多以前遷居到其他城市的藝人們,紛紛坐車趕往上海繼續自己的演藝事業。

此時的馮喆,也加入到了上海國泰影片公司,從電視劇演員轉戰到電影演員,當時的他在上海已經是一名小有成就的三線藝人。

一年後,馮喆與楊薇薇,舒繡文主演的電影《裙帶風》上映,與此同時,馮喆也正式宣佈他的電影演員生涯的開始。

隨後的《鸞鳳怨》、《十步芳草》、《憶江南》等電影作品的逐步上映,也讓馮喆嘗試了能文能武的不同角色轉換,,拓寬了自己的演繹戲路,也將自己的名字在影視界名氣大噪。

紅極一時的馮喆,在事業的高峯時刻迎來了自己最幸福的一段婚姻。

1949年,5月7日,馮喆與自己的愛妻於香港的六國飯店舉行了一場難忘的婚禮。

當時的馮喆29歲,而張光茹年僅19歲,雖然年齡差距相對較大,但馮喆卻對張光茹愛之深,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將愛妻娶回家中。

年小的張光茹,曾經受到過安慶的打擊,很小就被母親賣給有錢人家,去當小妾,之後又被自己深愛的陳三公子玩弄感情後被無情地拋棄,難免會對感情之間的事情敏感、多疑,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之後將丈夫親手送進"牛棚"的這件事。

隨着事業發展的日益高升,馮喆周圍所合作的演員也是越來越多,難免會有佳麗在旁合作演出,而此時的張光茹因為馮喆這樣的工作環境而變得多疑,敏感,甚至有了恨意。

就這樣日復一日,張光茹對馮喆的恨意逐漸加深,之後,她將馮喆之前所作所説的一切,毫無保留地説了出來。

直至最後馮喆經歷了三年的高牆生活,讓馮喆再也經受不起生活對他的打壓,導致他於1969年6月2日上吊自殺。

直到死,馮喆都沒有留下一句遺言,但在他妹妹的記憶中,哥哥唯一的心願就是想永遠陪伴着母親的遺骸。

而如今的馮喆,被葬在廣州的烈士公墓裏面,母親的遺骸卻被在那個他別的地方,他的心願終究沒能被實現。

張光茹與馮喆的愛情本就是門不當户不對,也因為這樣的不登對,將兩人的一生都毀於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樣的愛情,很難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知道馮喆的死,張光茹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有多麼的可憎,也明白了丈夫對自己的堅貞。為此,她一輩子也沒有再嫁給他人。

直至死後,將自己一半的遺灰與馮喆的父母葬在了一起,而另一半,葬在了成都磨盤山公墓,卻唯獨沒有與丈夫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