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醫,記住“八要”、“八不要”

中醫診病“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與西醫的“視、觸、叩、聽”相似,是中醫臨牀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看中醫如果病人不注意一些言談舉止的細節,就會影響中醫師對病人氣色、舌脈的觀察,直接影響診治效果。

以下結合中醫的“望、聞、問、切”,談談病人看中醫的“八項注意”。

一、要素顏,不要化妝切忌濃妝

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

“看病”的“看”,對疾病的診斷非常重要,看中醫要素顏,不要化妝,不抹口紅、不染頭髮,特別是不可濃妝豔抹,要讓中醫師看到你的“本來面目”。

二、要漱口,不要改變舌質舌苔原貌

舌像是中醫診病的重要徵像。看中醫前可以刷牙漱口,但不要刮苔。

看中醫前的短時間內不要吃食物,特別是不吃容易染色的食物。比如:牛奶、花生等容易使舌苔變得白膩;楊梅、製品等容易使舌苔染黑;咖啡、橘子等可使舌苔變黃;而就診前喝熱飲可使舌質變紅。更不要就診時口裏含有食物或吃食物。

三、要整潔,不要改變身體原本“味道”

中醫的“聞診”是指聽病人説話的聲音、呼吸、咳嗽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知病人的體味。

所以看中醫前衣着要整潔但不要使用氣味濃烈的香水或護膚品,不要進食氣味濃烈的食物,如葱、蒜、韭菜等,以免影響聞診的準確性。説話和呼吸也要平和如常,不要大聲和激動或悲泣。

四、要如實表述,不要欺瞞醫生

"問診"是中醫和西醫診病的重要環節,病人要如實描述症狀,如實回答醫生問題,不可欺瞞醫生而自欺欺人。

醫生面前無隱私之説,特別是大小便、飲食、睡眠等細節很重要。

看中醫,記住“八要”、“八不要”

五、要保持身心平和,不要劇烈運動

中醫的“切診”包括脈診和觸診。

脈診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人就診前應儘量保持身體如常、心情平靜。不可劇烈運動,切忌情緒激動,哭號悲泣,以免對診斷造成影響。

六、要相信醫生,不要頻繁更換醫生

疾病的治療特別是腫瘤等慢性病的療效需要一定時間,西醫治療腫瘤的複查時間也在一個月以上,而中醫的療效慢且持久。

中醫有句説法叫“不信者不治”,既然選擇了醫生就要相信醫生。中醫治療初始是醫藥與病人的互動,也即是所謂的“醫緣”,頻繁更換醫生只會造成治療的前功盡棄從頭再來,而與療效“無緣”。如果治療 1~2 個月後仍無效果,可以考慮更換醫生。

七、要專一,不要同時看幾個中醫師

中醫的治療講究整體性和單一性,或者叫做排他性。看中醫要只看一個醫生,不建議同時看幾個中醫,更不建議同時服幾個中醫的藥。

俗話説得好:“一箇中醫治病,兩個中醫拼命,三個中醫要你命”,結果比“三個和尚沒水喝”更可悲。

看中醫,記住“八要”、“八不要”

八、要定時複診調方,不要長年一方

人體的“證”和世界一樣,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之中,辯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中醫開出的每一張處方,都是針對當時瞬間的“辯證”而立,所以要定時複診調方。

不要亂用病人自己以前的方,更不可以用別人的方。有些人迷信“神方”,自認為“療效好”的方子是好方,或者看到別人跟自己的病情類似,千年一方和千人一方都是不符合中醫辯證論治精要的,任何“神方”或“神藥”,不對症用錯了都是毒藥。

文章來源:固生堂預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4 字。

轉載請註明: 看中醫,記住“八要”、“八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