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孩子的脾氣和情緒變化,很容易受到母親的影響。
執筆:王筱銘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童話大王鄭淵潔説:母親的含義是影響。因為孩子幼年時期對母親有着一種本能的依賴,所以,媽媽的行為、性格、語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德國教育學家福祿培爾也曾説過,國民的命運與其説是握在掌權者手裏,倒不如説握在母親的手裏。
也有人説,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可見,媽媽對孩子成長和發展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1、控制慾太強的媽媽
控制慾太強的媽媽,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制在他人身上,這其中當然就包括對孩子的管控,她會將娃的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並且讓孩子聽話就好。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孩子的成長空間和機會將被媽媽所剝奪,容易對娃的個人發展空間造成影響,甚至是在將來處事時不果斷、獨立能力很差等。
幸孕姐有個朋友,她的媽媽控制慾就很強,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必須聽媽媽的,不然就會被指責,或是強迫完成。
在一開始,她覺得是媽媽為了讓她變得優秀,而隨着年齡的增大,開始感覺到母親對自己愛充滿了控制慾,比如在上大學的時候,她想學文學,媽媽説這個專業不好找工作,讓她學理科,她想畢業後留在大城市打拼,媽媽説大城市容易受苦。
一直以來,她都覺得媽媽這是愛,但這份愛太過沉重,她想反抗,又擔心母親傷心,就這樣一直被掌控着,到最後出了社會,留在了念大學的城市。
然而,在工作上一直很難以突破,在遇到選擇的時候,常常就會陷入憂鬱中,自立能力較差,這讓她很痛苦。
這一切是由於媽媽的控制慾太強,導致孩子沒有自我成長的空間,形成獨立的人格,成為娃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2、容易情緒化的媽媽
心理學家曾説過,一個孩子的脾氣和情緒變化,都容易受到母親的影響。
容易情緒化的媽媽,她會在心情好時,對孩子很温柔、很和善,但如果孩子做錯事,或是在她心情不好時,就會變得很暴躁,就會採用呵斥、訓責的語氣跟娃説話,讓娃摸不着頭腦。
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容易變得敏感、多疑,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中也總是會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就引起了他人的不滿、憤怒,這會讓娃活得很累,也很難在事業上施展自己的拳腳。
3、喜歡抱怨的媽媽
一個喜歡抱怨的媽媽,就喜歡把自己所承受不了的責任,直接甩給他人,而孩子可能就是直接的受害者。
孩子作為一個幼小的個體,在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媽媽抱怨時,他不懂去分辨和反駁,會全然接受媽媽“甩”出來的“壞”,例如媽媽經常對孩子説,都是因為你這麼笨,我才這麼痛苦。
這樣類似的話語,會讓孩子認為,是因為自己,才導致媽媽不高興,過得不開心,自己是不好的,逐漸讓娃滋生出自卑的心理。
據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在潛意識裏媽媽會讓自己的孩子把自己之前受過的苦再受一遍,以此來理解和認同自己。
這樣的心理反應在理性層面一般是意識不到的,那最終就會導致這樣的心理,進入到一個惡性的循環中,將這樣的痛苦一直被傳遞下去。
1、樂觀堅強的媽媽
上文有提及到,媽媽的行為、習慣、語言等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是一位樂觀堅強的媽媽,那麼你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就會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堅強地去面對並處理。
孩子在耳濡目染後,在面對問題時,也會持有這樣的心態,會變成一個活潑開朗、積極樂觀和堅強的人,長大後,也用這種去處理人際交往和事業,人生成功的幾率也會有所提升。
2、愛鼓勵和表揚孩子的媽媽
媽媽經常的鼓勵和表揚孩子,有助於娃建立自信心,幫助孩子快樂的成長,並擁有健全的人格,且不斷朝着母親説的方向不斷前進。
3、温和的媽媽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來源於模仿父母。如果媽媽的脾氣很壞,在對待孩子時,經常發脾氣,或是打罵等,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不僅沒有任何效果,還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因此,媽媽在教育孩子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温和的母親,遇到娃做錯事時,應耐心、平和地詢問事情的經過、原因,並引導他們一起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慢慢引導他們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