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對於中國家長,總是擔心寶寶輸在起跑線上,焦慮式帶娃是很多家長的“通病”,擔心寶寶吃不飽,擔心寶寶營養不足,擔心寶寶睡不好、走路晚,擔心寶寶智力發育緩慢。
0-3歲的寶寶,已經成為了家長相互比較的對象,但是家長愛之深,則之亂,很多時候揠苗助長式方法實則是在實力坑娃。
爸爸媽媽,你都在焦慮什麼?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根據一項關於中國父母焦慮問題的調查發現,6歲以下主要擔心的問題是孩子的餵養及睡眠等生活習慣方面的擔憂,其中3歲以下的父母重點焦慮的是嬰幼兒身高、體重、説話延遲等生長髮育問題,是否日常的發燒感冒等問題。
小編接下來就結合各指南,結合了寶寶生長髮育、餵養等方面的指標,給家長詳細解説一下那些容易踩到的“坑。
關於寶寶餵養,基本可以分為母乳或或奶粉餵養,輔食添加,營養素補充三大方面。
1、媽媽認為自己體質差,所以母乳差,還是換用奶粉吧!
焦慮之處:有的媽媽可能比較瘦弱或者體質差,愛生病,所以媽媽便認為自己母乳營養不足,着急給寶寶餵養 奶粉,生活母乳導致寶寶營養不足。
真相:母乳的營養成分不會媽媽體質影響,但是會因飲食的改變發生波動。
正確方法:母乳的奶量和營養成分受飲食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改變影響較小,但是維生素(如維生素A)、礦物質、脂肪等受媽媽飲食影響較大,因此產後媽媽應保證飲食營養的均衡性,不可偏食,不建議節食。如果產後媽媽每週食用兩次深海魚補充DHA,那麼就無需額外補充此類營養品。如果產後媽媽是素食主義,就要考慮額外補充維生素(如維生素B12)和DHA等製劑。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2、母乳顏色變淺,添加奶粉吧。
焦慮:有的媽媽發現開始母乳最初顏色發黃,逐漸顏色變淺,就盲目以為是母乳沒有營養了,換用奶粉吧。
真相:母乳的顏色與營養成分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哺乳期時間延長,母乳的顏色會隨時間的推遲而逐漸變淺,屬於正常現場,無需擔心。
母乳初乳是指出寶寶生後7天的奶液,顏色為黃色或者淡黃色,黏度高;初乳之後的15天,母乳的顏色逐漸開始變淺為淡黃色,稱為過渡乳;經歷過過渡乳之後,母乳顏色變得更淺,接近白色 ,主要跟母乳中蛋白、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改變有關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3、聽説6個月以後母乳沒有營養了,斷奶換奶粉吧。
焦慮:其實有時會聽到一些人説,6個月以後的母乳就沒有營養了,趕緊換奶粉餵養吧,不然媽媽容易不長肉。
真相:其實無論何時,母乳都應該嬰幼兒奶類的首選,即使隨着母乳過渡到成熟乳,營養成分發生了一部分改變,但只是脂肪、蛋白質等比例的變化,其消化吸收率遠遠高於奶粉。
建議:母乳中免疫物質是奶粉所不能模仿的,因此建議母乳餵養至少堅持6個月以上,因為寶6個月之前的免疫力依靠子宮內和母乳中獲取而來的,6個月之後寶寶才開始啓動自己的免疫系統,因此在這之前,母乳是免疫物質(抗體等)最好的,最快的,最有效的來源,這也是為什麼要堅持母乳餵養6個月的原因。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已把母乳餵養作為重大舉措之一, 即嬰兒生後前6個月純母乳餵養, 在6月齡添加輔食後繼續母乳餵養至1歲以上。
無論是早產兒還是足月兒,母乳是產後飲食首選飲食,奶粉是母乳不足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如果純母乳餵養期間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10%,需密切隨訪,必要時轉診,此時需要添加奶粉。
4、總是擔心寶寶吃不飽,餵養量過度。
焦慮:有一種餓是媽媽覺得你餓,寶寶只要一出現覓食反射、吸吮動作,家長就開始餵養,卻忽略了孩子的胃容量與身體耐受量。
真相:寶寶按需餵養沒錯,但應該是在寶寶較小的時候,一般1-2月齡寶寶採取按需餵養,但是之後家長就要給寶寶形成良好的餵食習慣,把握每日整體餵奶量,千萬不可過量,避免寶寶不耐受、消化不良而引起腹瀉、積食等問題。
寶寶月齡小時胃容量也小,因此一定要注意每次餵養奶量,避免引起增加腸胃負擔,增加小腸壞死性結腸炎等風險。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5、母乳營養成分好,我給寶寶備貨到3歲
真實經歷:有個朋友前幾天兒子説,媽媽你的奶好像變味了,聽到這句話我很驚訝,忙問道,他還沒有斷母乳嗎?朋友説我是給他放在冰箱裏儲存到現在的,聽完我就懵了,母乳保質期哪能這麼長呢,朋友也是好心辦壞事。
真相:媽媽在由於工作等特殊情況下,的確是可以將母乳擠出,經過冷藏或冷凍,進行母乳短暫的儲存,但是這裏注意的是短暫儲存,一般不超過六個月。
建議:雖然各大營養機構、學會針對母乳儲存的指南存在一些小小差別,但是基本大同小異,母乳保質期最長是1年,而且是在極其嚴格的冷凍儲存條件下,一般家庭會反覆開關冰箱拿取食材,很難保證温度。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如圖0~3歲嬰幼兒餵養建議(基層醫師版)中指出,母乳長期儲存,若在冷藏條件下儲存,最長時間為48h,在-15℃的獨立冷凍室下,最長時間保存3-4個月,在-20℃的深低温冷凍條件下,最長保存時間6-12個月。
通過朋友的案例,證實母乳確實會變質,媽媽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在最佳食用期給寶寶食用。
6、媽媽感冒了,怕傳染孩子,餵奶粉吧。
焦慮:寶寶健康是全家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媽媽感冒了或者身體有了一些小問題,就會變得焦慮,第一反應不是自己如何康復,而是我一定不能傳染給寶寶,是不是很真實呢?其實媽媽感冒,護理得當,可以給寶寶繼續餵母乳的。
無論是流感還是普通感冒都是是呼吸道的急性疾病,大部分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時若突然停止哺乳並不是正確的選,因為病毒侵入人體後會產生抗體,抗體存在於血液、乳汁和鼻分泌物中,此時繼續哺乳,乳汁中的免疫物質反而能保護寶寶。同時,如果寶寶較小,添加啊你分餵養,也將增加牛奶蛋白過敏的風險,尤其是家族有過敏體質的寶寶。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媽媽出現流鼻涕、腹瀉、咳嗽或嘔吐等症狀時,病毒可能已通過飛沫或接觸等途徑傳染給寶寶了。因此此時媽媽應該注意佩戴口罩,注意飛沫等傳播,便可以繼續母乳餵養,若媽媽低燒,則應該但要注意多喝點水,以免乳汁濃縮,引起孩子腹瀉。但是如果高燒,則建議母乳餵養了。
7、媽媽擔心寶寶營養不足,輔食添加過早
超前型焦慮:有的媽媽擔心奶粉或者母乳中營養不夠,不滿4個月添加輔食,目的是讓寶寶獲得更多食物的營養。
其實6月齡之前,寶寶體內有很多通過母體獲得的營養物質,體內儲存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加上母乳(奶粉)的供應,能夠滿足寶寶的需要,所以家長無需過於擔心
研究發現,寶寶輔食添加若早於4個月,將增加寶寶食物過敏約百分之十的風險,同時也會因吸允不足, 導致母乳量下降.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8、媽媽擔心寶寶營養不足,輔食添加過遲
延後型焦慮:有的家長認為寶寶母乳是孩子最佳的食物,擔心輔食營養不足,認為米粉等不如奶粉營養價值高,因此延遲給寶寶添加輔食,甚至到9月齡、10月齡。
輔食不能替代母乳營養價值,母乳也無法替代輔食,選擇6月齡添加輔食一則是此時寶寶儲存的營養物質無法滿足機體所需,同時母乳中恰好缺乏,所以此時需要額外補充,比如鐵元素等,二是因為此時處於寶寶身體發育到了訓練咀嚼和嗅覺的敏感時期,嬰兒需要由純乳類的液體食物向固體食物逐漸轉換來鍛鍊咀嚼功能,因此延遲添加輔食可能導致營養缺乏或者咀嚼能力發育遲緩。
權威建議:寶寶輔食添加
WHO建議最佳輔食添加時間從6個月開始,輔食添加不應早於生後4個月或晚於8個月。
我國營養學會膳食指南關於嬰幼兒輔食添加最新建議也是由原來4個月延後到6個月。
如果是早產兒,一般要等到矯正月齡滿6個月後再加輔食,矯正月齡的計算公式如下:矯正月齡 = 實際月齡 -(40周-出生時的孕周)/4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注意事項:
關於到底4個月還是6個月添加輔食,不能以偏概全,每個寶寶也是不同的,當寶寶出現需要添加輔食的表現,家長就可以嘗試加入,保證加入月齡不早於4個月即可。
>身體健康,體重比剛出生時增加了一倍左右。
>食慾明顯增強,日常餵奶已經滿足不了需求。
>能夠自己獨坐,或者在家長的幫助下扶着或者靠着坐,自己可以控制頭部和上半身。
>開始對食物感興趣,看別人吃東西會流口水。
>具有一定的手眼協調能力:眼神會隨着食物移動,還會伸手去抓食物,有時候還能夠準確地放進嘴裏。
>用勺子餵食的時候,寶寶會張開嘴,而不是用舌頭頂出食物
>9、寶寶一出生,家長着急補鈣,聽説鈣對寶寶很重要
焦慮:鈣有助於寶寶骨骼發育,有助於寶寶長個,很多家長受到廣告的影響,認為補鈣越多越好,便盲目給寶寶補鈣,之前也有新聞報道家長給孩子過度補鈣,導致寶寶腎結石的。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真相:
媽媽在哺乳期間如果飲食中鈣充足,嬰兒每天可從母乳中獲得225~250毫克的鈣。因此,6個月內母乳餵養的嬰兒,不需要額外補鈣。奶粉餵養的寶寶,考慮到奶粉中鈣食物吸收率比較低,因此大部分奶粉都是強化了鈣的含量,所以6月齡以內奶粉餵養寶寶也無需額外補充鈣劑。
6個月至1歲嬰兒,在保證足量的母乳或者奶粉攝入基礎上,注意輔食中含鈣豐富的食物搭配即可,一般無需額外補充,注意維生素D的攝入。
1 歲以後,寶寶攝入鈣的來源就更多樣了,巴氏殺菌的原制奶酪、酸奶或豆類、硬果類食物和可連骨一起食用的小魚、小蝦和某些綠色蔬菜也是鈣的良好來源。這時候寶寶只需保證 400~500 mL 的奶量,就足以滿足寶寶對鈣的需求。但是如果寶寶挑食,飲食不足時可採用鈣劑補充。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10、枕禿,多汗、出牙晚、O型腿,寶寶缺鈣了?
焦慮:很多家長看到網上的説法,比如枕禿、多汗、出牙晚、O型腿就是缺鈣?一旦感覺缺鈣,家長就開始鈣孩子食用各種補充劑,其實並不科學,此處是家長焦慮了。
關於枕禿:很多嬰兒從生後2個月開始,由於枕頭與腦後部摩擦,都會出現腦後、頸上部位頭髮稀少的現象,但是一個週期後頭發會慢慢長出, 與缺鈣關係不大。
關於0型腿:寶寶其實腿型發發展會經歷漫長的過程,O型腿→X型腿→直腿,這是寶寶正常的生長軌跡。寶寶剛出生時,由於長期在媽媽肚子裏盤着腿的姿勢,都會有點 O 型腿,2 歲左右會自己變直,但是2歲以後還是O型腿家長就要注意。
寶寶夜間多汗:對於3 歲以內的孩子,出汗常發生在睡後最初的幾個小時內,這種現象可能跟寶寶的新陳代謝旺盛、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善有關。隨着年齡增長、發育完善,汗多的情況便會逐漸好轉、消失。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11、兒童期多吃鈣片,促進骨骼鈣化,能長的更高?
焦慮:很多家長覺得鈣片對孩子多多益善,有的甚至當糖丸給寶寶食用,乳酸味、淡淡的奶香寶寶愛不釋手,但是這裏提醒家長,千萬不要過量補鈣,過量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兒童期的孩子由於此時是身高增長關鍵時期,此時是補鈣關鍵期。家長在保證每日飲奶量充足的情況下,應該注意飲食中補充,挑食的孩子應該給孩子選擇含碳酸鈣的咀嚼片補充鈣,在兒童骨骼生長期鈣的吸收率高達75%,這個時期千萬不能錯過補,但是這個食用量,一定要合理。
有的專業度不強的門店甚至推薦説某鈣片可以促進寶寶骨骼鈣化,長得更高!其實這根本就是驢唇不對馬嘴。骨骼鈣化,是指身體內組織由於鈣鹽沉積導致骨頭變硬的情況。
兒童骨骼經過鈣化以後變成人的骨骼,一般來説當骨骼中的鈣與血液中的鈣進行交換時,血液中鈣濃度較高時,鈣質就沉澱在骨骼上,稱為鈣化。因此過量的鈣片攝入是恰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不建議經常食用鈣片,嚴格按照服用説明。兒童期平時多曬太陽才可以促進體內鈣的吸收,配合適當的鍛鍊都有助於身高增加。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12、寶寶吃手、啃咬,就需要補鋅了!
焦慮:有次幾個閨蜜聚會,閨蜜小麗6個月娃娃愛吃手指,另一個朋友就説,你家是不是缺鋅啊?網上説寶寶6個月以後應該開始補鋅了,不然就會長得慢。
我相信上述情形很多家長都遇見過,但其實目前已知鋅缺乏沒有特定的臨牀症狀和生化特徵性改變,其相關表現有降低生長髮育速度(表現為生長遲緩)或免疫功能降低等。但是並不能單純憑藉寶寶吃手,愛啃咬來定義缺鋅與否。
對於 2—5 個月大的寶寶,吃手很有可能與口徑發育期有關,此時寶寶通過口來探索和體驗周圍的事物。超過一半吮吸手指的寶寶在過了6、7個月後就不吸了,有的寶寶到11個月左右還會偶爾吮吸手指。如果説寶寶1歲以後,還出現吃手,媽媽再考慮其餘原因。
寶寶愛啃咬多出現寶寶出牙期,一般在4—6月齡出現第一顆牙齒,出牙時期寶寶牙齦疼痛,寶寶會因不適而出現愛啃咬,甚至咬人的情況,因此此時寶寶愛啃咬也不能説就會缺鋅。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13、寶寶沒事多喝點熱水?
焦慮:成人生病時,很多醫生會建議多喝水,平時也有説法時是每天保證8杯水,水可以參與生命運動、排除有害毒素、幫助新陳代謝、維持有氧呼吸等,對身體的作用確實非常之大。
真相:寶寶比較較小,因此需要多喝水進行補充
1)對於0-6月齡寶寶未添加飲食,以奶製品為主,但母乳、奶粉(液)中主要成分為水分,可滿足寶寶機體對水分的需求。
母乳餵養寶寶無需額外補充水分,奶粉餵養原則上也不需要補充水分,但在天氣炎熱、發燒等情況下可以適當少量補充,每次約20~30ml.
2)對於6月齡~1歲寶寶,由於添加輔食以及奶量下降,應該適當補充水分,寶寶每天每千克寶寶每日需水量為120~160ml,水量=奶液+輔食+額外補充水分。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權威建議:寶寶喂水量:科學餵養,避免水中毒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6個月內,寶寶無需額外喝水,母乳或配方奶中水分足夠滿足需求。6個月以上,根據實際情況,每日補充4~6盎司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13 字。

轉載請註明: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