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定要帶孩子見的三種世面
作者:儒風君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給孩子再多財富,也不如陪伴孩子成長。
教育家史蒂夫在《養育男孩》一書中寫道:
“男孩成長為堅韌、有責任感的男人,需要堅定、友善的領路人。
父母要為兒子揚起生命的風帆,開闢精彩的人生航程。”
在《養育女孩》中寫道:
“當你的女兒長大,你能看到你給她的教育與她如今擁有的力量和品質之間的關聯。
當你離開,一個優秀的女人會繼續生活,她還把你教給她的一切傳給她的後代。”
無論男孩、女孩,父母都希望給予他們最好的未來。
看一個孩子見沒見過世面,關鍵是看他的精神世界夠不夠豐富,能不能撐起一個完整獨立、自尊自強的人格。
01
見世界的寬廣
老話説,花盆裏長不出參天樹。
一個人見過的天地越大,格局就越大,眼界也就越高。
有見識的孩子,長大之後,才能飛得高,走得遠。
清末,在很多人還在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時候,曾國藩就意識到西方文明的優勢。
他請西洋的教師,教導兒子曾紀澤學習英語、數學、化學。
長大後的曾紀澤,沒有一點舊官僚的倨傲,以一個更開放的心態去看西方。
因為英文出色,他曾出任駐英、法大臣。
在出使期間,深入瞭解各國風土人情,研究國際公法考察西歐諸國工、商業及社會情況。
這些經歷,都讓曾紀澤眼界大開,格局和胸襟遠遠超過同僚。
左宗棠曾誇他:中外傾心,於時局大有裨益。
曾國藩在天津教案中失利,曾家曾一蹶不振。
但是曾紀澤卻憑出色的外交才能,屢屢建功,為曾氏家族挽回顏面。
隨着清政府與西方各個國家交流的增多,曾紀澤更是成為晚清首屈一指的外交家。
不妄自菲薄,不給自己設置邊界 。
很多時候,限制一個人的,不是能力,而是眼界和格局。
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孩子的未來需要他自己去創造。
帶給孩子再多的財產,也不如讓孩子去見識一下世界的寬廣。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明白自己的渺小,才能憧憬更大的世界,懂得進取與謙卑。
02
見眾生的苦難
世界上聰明人很多,但是真正成事的卻不多。
聰明不是資本,懂得吃苦,才能真正成就一個人。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曾國藩還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苦。
他規定: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小時候吃苦,苦一陣子;大了吃苦,苦一輩子。
天底下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就,所有人都是慢慢吃苦,慢慢熬出來的。
捨得讓孩子吃苦、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才是真正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要讓每個孩子從小明白生活的不易,然後懂得把握自己手中的選擇權。
曾看過一個新聞,一個6歲小男孩,暑假在媽媽工作的工廠裏,體驗了一把上班的滋味。
孩子在廠裏待了一天之後,大汗淋漓地跟媽媽説:“錢真不好掙啊,我要好好讀書。”
讓男孩看到苦難不是目的,讓他學會成長才是背後的意義。
當男孩看到了生活中的苦,才懂得每一份安逸的背後,都藏着少為人知的努力。
前幾年,網絡盛傳的烏鎮飯局,一張桌子上坐着十幾個身價過億的互聯網企業家,外表看着極為光鮮。
但其實,在座的每一位都有着同一個特點:他們都是從各大名校畢業的學霸。
他們從學生時代起就發奮讀書,以至於成年走出社會後,把這一份拼搏的精神帶到了工作上。
讓孩子見的世面越多,就越能明白,生活的真相就是如此殘酷。
優勝劣汰,永遠是這個社會不變的真理。
你越優秀,才能擁有自己選擇的自由。
03
見內心的堅持
見天地,見眾生,終歸是要見自己。
人活一生 ,去見更大的世面,去品味生活之苦,終究是要明白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
周國平説:每個人生下來都有自己最合適宜的位置,獨一無二的位置,這個位置在他降生時就給他準備了,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
當一個真正找到自己位置的時候,他們心無旁騖,耐心而認真,這樣的人,內心自有一份充實和快樂。
曾國藩見到清朝吏治腐敗,勵志要重振朝綱。
他上書皇帝、湖南練兵、奔波平亂、支持洋務。
在三十歲認準這一件事之後,他一生都不曾放棄。
王陽明從小立志成聖。
無論是在平叛還是在貶謫,他都始終不曾忘記。
在九死無生的瘴氣中,他終於得償所願,立地成聖。
孔子晚年著書立説,教育育人。
他説: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一個人認清了自己的內心,也就認清了自己的方向。
終其一生,朝着一個目標去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他們平靜而幸福,篤定而勇敢。
人生匆匆幾十年,一瞬而過,只有堅持自己的人,才能不渾渾噩噩,不虛度此生。
▽
見世界的寬廣,才能有進取的動力。
見眾生的苦難,才能明白吃苦的意義。
見內心的堅持,才能不虛度此生,幸福而充實。
父母不能庇護孩子一輩子,給孩子再多的財富,也不如陪伴孩子成長。
開闊孩子的眼界,給他遠行的翅膀,讓他自己去闖。
詩詞大會第六季即將開啓
和酈波老師一起用100首唯美的詩詞
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和解和美麗
喚醒我們遠去的閒情和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