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孩子自信的,是父母的“冷嘲熱諷”,別當自己刀子嘴豆腐心了
“媽媽!我會騎自行車了!”
“會騎自行車有啥,誰不會騎?”
“爸爸,我這回數學拿了滿分!”
“等你語數英都滿分了,才叫厲害。”
想必這些話在不少孩子心裏,已經非常熟悉了。孩子越是長大,越容易發現這樣一件事情——跟父母交流並不是那麼快樂的一件事情。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
不可否認,老一輩的中國家長,缺乏親密交流的能力。
這種習慣跟中國傳統家庭的交往氛圍有很大的關係,以前不管是七大姑八大姨,互相之間家裏的事情大家都會一起來幫忙,家裏的“長輩”就是要給晚輩做主,每家都會有個“説話的大人”。
這樣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便現在的家庭很多都不再是以前那種大家庭,一家三口住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還是很弱。
但在中國就很少有這樣的家庭,大多數時候,若是到了飯點家長叫了孩子,孩子卻遲遲不來,估計只會挨一頓罵。
老一輩的中國家長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懂得如何表達愛。孩子打碎了碗筷,家長在旁邊冷嘲熱諷,“手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以後還能做點什麼?”一邊説着還一邊把孩子往外趕,“去去去,別在這給我添亂!”
真正的親密交流,是親密卻又保持界限感的,互相尊重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相待。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承受來自父母的冷言冷語,確實,有些心大的孩子會不把家長説的話當一回事,臉皮厚的孩子甚至還學會回懟父母,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説,父母天然有很強的權威,因為從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潛意識裏就依戀着父母,本能認為爸爸媽媽説的都是對的。
美國愛荷華大學曾經有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説的話裏,只有20%不到的表述是充滿積極和鼓勵的。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獲得400條左右負面的評論,正面的卻只有30多條。
在這樣的負面交流下,孩子跟父母説話只會體會到更多的負面情緒,把父母話語中的“標籤”一樣樣往自己身上套,在標籤效應的強化之下,漸漸變成父母説的那樣。
有人説,既然父母嘲諷你,那就證明給他們看,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怪別人説閒話!
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説,挫折是很常見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電視小説裏那樣説“證明”就“證明”,更重要的是,父母對於孩子來説有極強的“唯一性”。
通俗來説,老師的否定可以當做耳邊風,同學的質疑也可以忽略不理,但是隻有父母是至親,是這世界上獨有的給予自己生命,陪伴自己成長的人,想要做到忽視父母的權威,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未免太困難了。
孩子自信滿滿地説“我一定要考到年級前三!”這時候會出現兩種類型的家長:
類型A:“很有志氣!繼續努力,你一定能行!要真考上了,爸媽帶你去迪士尼玩。”
類型B:“就你?整天盯着手機玩,拿什麼來考前三,人家天天一回到家就學習,你能比嗎?”
如果孩子説完後,沒有考出自己想要的成績,在A類家長的影響下,孩子很快就會獲得更強大的內心力量——因為他們知道背後有父母在支持自己,被關愛、被信任的孩子,往往會有更強的成功的信念。
新時代的年輕父母,在這點上應該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很多人小時候也是被自己的父母這樣嘲諷的,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之下,自己也漸漸有了這樣的壞習慣,尤其是在跟孩子溝通時。
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不要繼承下長輩給我們留下的“壞文化”,而是去尋找更和諧,更能讓人充滿力量的交流方式。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