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户端記者 曹萍 通訊員 魏佳琳
生活中去看中醫,經常會聽到醫生説“你的濕氣太重”。那麼,人體的濕氣究竟是什麼?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又該如何正確進行調節?5月13日,記者採訪了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科外治室權春分。
自然界中的潮濕氣候會造成濕氣侵犯人體,而濕氣在體內大量堆積的主要原因是人體的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權春分説:“現代人以肉食為主,或喜肥甘厚味,且室內久坐,長期缺乏鍛鍊,加之冷飲、非當令果蔬、熬夜等諸多不利攝生因素,最終導致脾胃陽氣受損,運化水濕能力下降,濕氣就會在體內堆積。”
濕氣給人體增加的不僅僅是體重,還會引起多種疾病。濕氣最容易滲透,會滲透到身體的各個臟器、關節、肌肉、皮膚等,還容易與體外邪氣裏應外合,遇寒則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遇風則成為風濕等;濕氣在體內某處長時間無法清除,還會逐漸釀濁成痰濕,更加粘膩,難以祛除,從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權春分介紹,譬如痰濕積於肝膽,會造成口乾口苦,臉色發黃,眼圈發黑,頭暈心煩,情緒暴躁,眼睛乾澀等;痰濕積於脾胃,會造成腹部脹滿,大腹便便,口臭、口淡、口粘,齒痕舌,四肢乏力,大便粘濁,對任何事情的熱情度下降等;痰濕積於肺,會造成喉嚨發癢,咽乾痰粘,甲狀腺結節,鼻悶,嗅覺減退等;痰濕積於腎,就會造成耳內潮濕,失眠健忘,頭髮易脱落,關節僵硬等。
如果説“風為百病之長”,那麼可以説“濕為萬病之源”!要想身體健康,調攝養生祛濕當為首選。權春分提醒:“除了避免坐卧濕地,防寒保暖外,平時的飲食習慣要以清淡為主,水果蔬菜(儘量選擇時令果蔬),穀物能夠起到很好的淡滲利濕的作用。烹飪方法易少油、少糖、少鹽,可採用蒸、煮、燉、汆、拌等方式,代替炸、煎、紅燒、醃、燻烤、滷等烹飪方式;避免冷飲,保護脾胃陽氣;另外多進行户外鍛鍊,適當發汗,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濕氣。”
喜歡中醫調理的朋友,還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適當做一些傳統治療。“譬如寒濕較重者,可以適當的艾灸;濕熱較重者,可以選擇刮痧、刺絡放血和針刺;風濕較重者,可以選擇拔罐、艾灸等方式進行調理。另外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鍛煉能夠幫助我們提升人體陽氣,舒展氣機,加速濕氣的代謝。”權春分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