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出汗是最好“保養品”,但3種汗暗示身體出大事!其中1個是中風前兆,別以為只是熱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健康

出汗這事兒吧,在夏天是再平常不過的了。

眼看這温度越來越高,出去隨便溜達一圈,汗就止不住地往外冒。

那在這個汗液逐漸“放肆”的季節裏,就應季跟大家來聊一聊“汗”這件小事~

出汗是夏天最好“保養品”!

俗話説:“夏天不出汗,秋天一場病。”

然而,現代人過夏天,出的汗是越來越少了。待在家裏開空調,開車出門也開空調,到了商場、辦公樓也有空調......

人們不再受暑熱之苦,看似舒服清爽,實則是為秋冬埋下病根!

圖源:壹圖網

出汗,實際上是人體散熱的一種生理現象,而出汗過程是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完成的。

總不出汗的人,皮膚的新陳代謝會隨之變慢,身體的廢棄物難以排出,膚色就會看起來蒼白、不健康。

與此同時,氣血運行變慢,自然而然也會影響到消化,導致人吃不香;而神經活動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讓人晚上睡不踏實。

圖源:壹圖網

而在夏天適當出點汗,有你想象不到的養生作用。

暑氣騰騰的夏天,人體氣機開泄,出點汗,氣血暢通、新陳代謝加快,同時還能加快腸胃蠕動、促進消化。

再者,中醫講究因時、因地、因人。氣温高時,人體為了散熱就要正常出汗,不應過度貪涼,這也是順應我國“天人合一”的養生法。

簡而言之,汗才是夏天最好的“保養品”!

但要注意的是,汗出得太多,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尤其是這3種汗——

出這3種汗,暗示身體出大問題!

1、夜間盜汗

多數人夜間多汗,是因為室温高,孩子尤其如此,特別是炎熱的夏日。

因此,半夜睡覺出汗,首先應自查,睡眠環境是否太熱了。

如果室內温度不高,卻在半夜或黎明時分,發現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量較多,且是“睡着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之為“盜汗”。

圖源:壹圖網

出現夜間盜汗的人,常伴有失眠、手腳心熱、心煩、兩頰潮紅、口咽乾燥等特點,這多為腎陰虛而肝火旺所致。

這時可以找中醫師診治,以辨證自身體質,對症用藥,但切忌盲目服藥、進補。

此外,夜間盜汗,還可能是由結核引起的。如果在盜汗的同時,還伴有發熱、消瘦及咳嗽、咳痰等症狀,最好到醫院診治。

2、手心、腳心出汗多

平時手心容易出汗,腳汗、腋窩汗也出得厲害的人,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

《傷寒明理論》指出,“多由脾胃濕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

圖源:壹圖網

此外,手汗多還可能是手汗症,通常是汗腺分泌過於旺盛引起的。

如果是手汗症的話,那就得去醫院了。

一般來説,不是特別嚴重的可用藥物控制;若是嚴重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的,那就可以採取手術治療,這也是目前治療手汗症的唯一有效手段。

3、偏汗

所謂“偏汗”,就是表現為身體的一邊出汗,而另一邊無汗。這種情況通常見於偏癱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偏汗還可能是中風先兆。

如果出現偏汗,同時還伴有頭暈、頭痛、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可能中風發作的信號。

這時一定要提高警惕,立即撥打120 ,緊急就醫。

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過多會耗氣,傷及津液而損心血。

因此,出汗較多的人,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汗多的人,必喝1飲、常按2穴!

1、喝生脈飲

夏季動輒出汗的人,多是氣陰兩虛。所謂氣陰兩虛,就是既有氣虛,又有陰虛。

想要補氣養陰,大家不妨試試名方“生脈飲”。

生脈飲的用藥很簡單,只有人蔘、麥冬、五味子三味藥,卻能補、能清、能斂,有很好的益氣生津、養陰止汗功效。

其中,人蔘為主藥,既大補元氣,又養陰生津;麥冬,能補陰,又能清心潤肺;五味子,味酸,有斂氣作用,能防止陽氣外散。

圖源:壹圖網

注意:自制生脈飲,一般人可使用太子參,藥性相對平和;老年人或氣虛嚴重者,可用高麗蔘、紅參,藥力較強。

做法(1~2人量):

取太子參15~30克(也可用黨蔘10~15克/西洋參3~5克/高麗蔘或紅參3克)、麥冬10克(陰虛嚴重者麥冬可適當加量)、五味子5克、水1000毫升,一起煮至500~600毫升即可。

圖源:壹圖網

2、按揉2穴

①合谷穴

定位:拇指、食指張開,將另一手拇指的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拇指尖點到之處。

圖源:家庭醫生原創圖

方法: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②復溜穴

定位: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兩指寬處。

圖源:家庭醫生原創圖

方法:宜用大拇指指腹輕輕揉按,以略有酸脹感為宜。

以上兩穴一陰一陽,一表一里,一髒一腑,是止汗的“最佳搭檔”,宜先泄合谷穴,後補復溜穴。

合谷穴要重點揉,復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谷穴2分鐘,以感覺明顯痠痛為度,再輕揉復溜穴2分鐘。

注意:每天堅持按摩合谷穴和復溜穴,對汗多的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若持續大汗淋漓,且伴其他不適,仍需到正規醫院做詳細的檢查與治療。(養生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