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們進入校園的第一天起,學習就被家長視為最重要的任務,成績成了衡量孩子優劣等級,甚至前途未來的尺碼和標準。可以説,在現行教育制度下,中國孩子揹負的學習壓力很沉重,父母也不堪其苦。
學習本身就是一項痛苦的事業,孩子們要熬過十年寒窗,才換來金榜題名時,這個漫長的“馬拉松”賽道上,疲憊和厭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就算是學霸也不例外。
01考研名師張雪峯:孩子不願學習,帶他去這4個地方
著名的考研名師張雪峯老師曾説過,當孩子不想學習的時候,家長不妨帶他去4個地方轉轉:公交車站、火車站、高鐵站、飛機場。
通過觀察這4個地方人羣的不同面貌,讓孩子能明顯看出,有錢人和中產、底層人民,生活的不同檔次,不同等級,讓孩子自己去判斷,應該去努力追求哪種生活,孩子自然會有學習的動力。
很多家長都覺得張雪峯老師説的非常有道理。
02爸爸為喚醒厭學兒子,帶兒子來到這3個地方,效果不錯
有一位父親,早年間下海經商,很少陪伴兒子,媽媽也工作很忙,兒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生活。
兒子上初二時,結交了幾個不好好學習整天混日子的朋友,漸漸迷上了遊戲,從優秀班降到了普通班。爸爸這時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放下工作,把兒子接到了身邊。
兒子已經開始厭學,拿起書本就犯困,冒出了退學的念頭,經常跟爸爸發生爭吵。
爸爸對兒子説:“我帶你去幾個地方,如果回來之後,你還是想退學,我支持你。”
1)勞務市場
爸爸帶兒子來的第一地方,是勞務市場,這裏匯聚了眾多尋求就業機會的人,大多數都是農民工,他們穿得很差,臉上神情麻木、呆滯,但時刻有種警覺,一旦人走過來,一羣人就會圍上來問,老闆,要人嗎?有活嗎?
對他們來説,能賺一點是一點,光是生存就已經讓他們拼盡全力了,什麼尊嚴、體面都是沒法考慮的東西,眼前這碗飯能吃上就不錯。
他們沒有學歷、沒有高超的技能,更沒有背景沒有支持,只能在社會最底層摸爬滾打。
在未來社會中,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拉大,如果不學習,沒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社會淘汰你的時候,連個招呼都不會跟你打。
2)醫院
爸爸又帶兒子來到醫院,同時看望了一個正在住院的老朋友。住院區裏隨處可見的病人,還有在走廊上搭行軍牀甚至打地鋪的家屬,都給了兒子極大的震撼。
有的病人甚至連病房都沒有,一個牀位都有好幾個病人排隊等着。
這些家屬捨不得去住醫院附近的賓館,因為省出來的錢,就意味着親人能用更好的藥,效果更好的治療手段。
繳費單上驚人的數字,一天天攀升,一場大病就能讓一箇中產家庭變為赤貧。醫院是不會讓你討價還價的,就像《我不是藥神》裏面説的:錢就是命,命就是錢。
馬未都曾説過,在病痛面前,人是最沒有尊嚴的。
爸爸對兒子説:“我並不指望我老了,你會孝敬我,但你至少要保證,在你自己年老的時候,有能力對抗疾病,能有尊嚴地活着。”
3)特殊教育學校
父親帶兒子來的最後一站,是特殊教育學校,這裏全是殘疾孩子。父親給他們送來了一批物資,能幫他們過個不錯的中秋節了。
這些孩子有的是聾啞人,有的是盲人,還有少數是智力障礙。但每個孩子都在竭盡所能地學習,他們對知識的渴求是那麼誠摯,絕對不是裝出來。即使是有智力障礙的孩子,仍然在學習簡單的一技之長,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自食其力。
兒子看到這兒感動哭了,他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福,他所厭倦的校園生活,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
這位父親後來説,三個地方轉下來,兒子默默背起書包,重新走進了學校,遠離了那些朋友,也放下了遊戲,再也沒有提退學的事,而且學習成績有了不小的進步。
03父母學會適當的“刺激”,讓孩子認清生活的本來面目
孩子整天被關在校園中,生活圈子狹窄,眼界不開闊,看不到學校以外的世界,就像井底之蛙一樣,看到頭頂上一小片天,就以為是整個世界。
有時候,父母要帶領孩子走到外面,認清生活的本來面目,讓孩子觸摸到生活的質地,適當地“刺激”孩子,孩子自己會做出判斷。畢竟,人生的路,總要靠孩子自己去走。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