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4歲女孩手臂上一排“條形碼”,家長嚇壞了!醫生:這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健康

 

近日,浙江杭州14歲的初中女生芊芊(化名),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醫院抑鬱門診。芊芊的父母憂傷地説:“孩子自從上了初中後就跟變了個人似的。不喜歡跟家裏人交流,總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情緒也很不穩定,時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大發脾氣,最主要的是這孩子還老是劃自己的手。”

母親拉起芊芊的衣袖,簡直是觸目驚心,整個小臂都是密密麻麻的劃痕,有淺有深,有些已經變成疤痕,有些還是未結痂的傷口,像條形碼一樣排列在芊芊的手臂上。

醫生問到芊芊痛不痛。芊芊默默地搖了搖頭説:“不痛啊!劃完之後壓抑、煩躁的情緒會得到緩解,自己感覺很舒服。”並表示學校裏也有像她一樣的同學。

醫師指出,青春期間的孩子當負面情緒到來時,自傷成為了自我宣泄的一種方式。這種行為是一種通過對身體的傷害緩解心理痛苦的發泄方式,表現為割傷、抓傷、撞傷、燒傷等多種行為。臨牀上我們將這些行為統稱為“非自殺性自傷”。

 

在全球,兒童青少年的非自殺性自傷的發生率約為 19.5%。近年來非自殺自傷患病率正在上升。

而導致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的因素通常為:不良生活事件、情緒調控障礙、內分泌紊亂、神經生理問題、有問題的互聯網使用、睡眠障礙、創傷經歷、有問題的親子關係、心理健康問題等。與多種精神疾病也息息相關,包括抑鬱發作、雙相情感障礙、人格障礙、包括創傷後應激障礙、進食障礙、物質使用障礙等。這些因素均會導致孩子無妨通過正常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從而演變出這一非正常的方式不正確的去宣泄。

當你發現孩子手上的“條形碼”,請記住,這是孩子們發出的求救信號。

01

早預防

作為孩子的父母早期察覺和干預孩子的行為異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在重視孩子智力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關注情緒發展。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情緒?

1.去培養孩子自己對情緒的識別和管控,這需要在更早期與孩子去溝通交流,給他們傳遞正確的觀念,積極面對不良的情緒;

2.讓父母成為孩子的情感支柱,多與孩子交流生活和情感的瑣事,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不是一個人,能讓他們在無助時能第一時間想到向父母求助。

02

早發現

當孩子已經發生情緒問題並開始自傷時,作為父母該如何去察覺?

1.主動交流,當父母發現孩子變得不愛説話、長期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學習下降明顯時,不要急着去責怪他們,試着和他們好好談一談,給他們一個擁抱給他們幫助;

2.詢問老師,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裏度過,所以學校的老師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更加清楚,多跟老師溝通,不僅僅是諮詢孩子學習怎麼樣。

03

早治療

當孩子的情緒問題及自傷行為已經很嚴重,父母已經無法控制時,尋求專業的幫助就十分必要。目前對於非自傷性自殺的治療,可以通過藥物、心理、物理等多樣化治療,使孩子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到曾經健康快樂的狀態。

 

杭州交通918

記者:千千、通訊員: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