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青島早報 責編:可可 2022-02-22 09:03:16
特別提醒:“趁熱吃喝”應摒棄食道癌“重男輕女”
在注重養生的今天,“多喝熱水”已成為 “感冒”“肚子疼”等各種狀況的萬能回覆。在飲食上,中國人更是講究“趁熱”,無論是火鍋還是熱湯,都有人會提醒你“趁熱吃/喝”。新年過後,一個健康話題迅速登上了熱搜。一位62歲的潮汕大爺,因吃東西困難去醫院就診,發現患上了鱗狀食道癌,致病原因竟與他每天早上和老朋友們喝熱茶有關。日前,記者採訪了島城有關專家,甄別養生中的 “趁熱”誤區,同時提醒市民,食道癌“重男輕女”,患者中大叔居多。
愛喝熱湯 養生大叔患食道腫瘤
和廣東的這位大爺差不多,島城市民王大叔也有個習慣,吃飯一定要有湯,而且湯都要趁熱喝,這樣的飲食方式,他堅持了10多年。 “湯一定要熱,才好喝。 ”王大叔説,每次吃飯都要有湯、炒個菜,三兩口就扒完。上個月,王大叔吞東西時感到喉嚨特別痛,剛開始以為嗓子“上火”,就到診所開了些藥。年後,他發現自己連米飯都吞不下,後來只能吃稀飯,再後來就只能吃流食。發覺情況越來越嚴重,王大叔趕緊到醫院做各項檢查,醫生告訴王大叔,他食道里長了腫瘤。在得知王大叔吃飯快、喝湯求熱的習慣後,醫生判斷,這是王大叔患上食道腫瘤的重要原因。不過,“幸好早發現,治療比較容易。 ”
“飲食過熱容易造成慢性灼傷,這是誘發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董麗麗提醒市民,其實“熱飲致癌”的説法其實流傳很久了。這裏的熱飲,不僅僅是熱水熱茶,還包括一切熱的固態、液態、可以進肚子的飲食,比如火鍋、麻辣燙等等。由於人的食管對温度沒有口腔那麼敏感,所以常在吃燙食、喝燙水時,因為怕燙到嘴,就趕緊吞下去,但實際上,食管黏膜是會被燙傷的。食管會自我修復被燙傷的部分。但是食管在長期反覆‘損傷—修復—損傷’的過程中,不正常的‘異型性’細胞會越來越多,就會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創傷和炎症,最終就有可能導致食管癌的發生。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經常喝超過65℃的飲料可能會增加人體罹患食管癌的風險。世界衞生組織也將高於65℃的熱飲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致癌),與瘧疾、重金屬鉛同屬一類。
酒精刺激 同樣傷害食管黏膜
值得注意的是,在臨牀上,食道癌患者男性多於女性。除了以上因素外,長年累月喝酒,酒精刺激也容易造成食管黏膜的反覆損傷、變性、壞死、修復和增生,最後可導致癌變。
酒精度數不同,對於食管、胃黏膜的損害程度也不同,度數越高,造成的食管黏膜變性作用越明顯。喝酒時伴隨的劇烈嘔吐,有時也會導致賁門食管黏膜撕裂綜合徵,反覆嘔吐會導致賁門鬆弛,從而成為反流性食管炎的最初誘因。煙草中的致癌物質作用於食管,也可能引起癌變。
董麗麗提醒,超過65℃的熱飲是2A類致癌物,説明這樣的熱飲會對食道造成損傷,讓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提升。但並不代表喝了這樣的熱飲就會致癌,更不能確定喝多少這樣的熱飲會患癌症。如果不喝,也不能代表從此不會患癌症。所以,少喝超過65℃的熱飲,因食道黏膜受損而罹患食道癌的風險還是會下降不少的。
日常生活中,市民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細嚼慢嚥,避免吃腐爛、發黴的食物、少吃醃製食物,不喝過熱的水,不吃燙食;戒煙戒酒,注意營養均衡、作息規律,多補充蛋白,尤其是優質蛋白,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有腫瘤家族史的人羣,需定期胃鏡檢查。
飲用熱水 也要注意正確方式
熱水怎麼喝才健康呢?董麗麗結合臨牀中常遇到的病例,給出了三點建議:
熱水其實應該是温水。人體的正常體温在36℃—37℃,內臟的温度會比體表温度稍高一些,所以37℃左右的温水是最適宜的。温度過高的水,尤其是大於65℃的熱水容易導致食管黏膜損傷,增加食管癌發生的風險。而涼水或者冷飲容易刺激胃腸道,導致胃腸道急性痙攣,而且還讓胃腸道擔負起加熱食物的額外工作,加重胃腸道工作負擔,日久導致胃腸道功能不良。
喝熱水也要有規劃。飯前半小時少量飲水,其實不用擔心稀釋胃液導致消化不良,適當地稀釋胃液可以緩解空腹高胃酸引起的一些不適,還可以喚醒胃腸道,為接下來的進食任務做好準備;午睡後體液蒸發消耗水分,容易感到口渴,此時也適合適量喝點熱水;到了下午三四點鐘,已經有些疲憊,此時喝水不僅可以調整精神狀態,還能促進代謝,有一定的減肥效果;睡前一小時飲用不超過200ml温水,可以補充夜間經呼吸和皮膚表面蒸發消耗的水分,稀釋夜間升高的血液黏稠度,對身體是有益的。
晨起一杯水不用太複雜。董麗麗介紹,有些人喜歡晨起喝一杯蜂蜜水、淡鹽水、檸檬水,其實淡鹽水的配比很難把握,難以使其達到與人體體液平衡的0.9%的生理鹽水濃度,而過多地攝入鹽分反而有高血壓的風險;檸檬水對於本身有胃病的人來説,會增加對胃黏膜的刺激,導致消化系統疾病的復發;蜂蜜水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説有升高血糖的風險……所以,最簡單的還是選擇一杯普通的温水,沒有額外的負擔,少量頻喝可以補充夜間流失的水分,喚醒機體的代謝。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徐小欽 圖為本報資料圖片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