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居民平均睡眠時長是7個小時左右,近10年來人類睡眠時間減少了1個小時。睡眠時間少的同時還可能面臨睡眠質量的下降,進而出現身心健康問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院士在3月14日舉辦的“迴歸優質睡眠 暢享陽光生活——2023世界睡眠日系列直播活動”的致辭中表示,當前,青少年睡眠問題顯著增多,26%的青少年出現睡眠問題,主要原因是電子遊戲、視頻、娛樂活動以及家庭作業的影響,睡眠時間少,睡眠節律紊亂給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健康風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增多。
陸林院士表示,睡眠問題與多種疾病相關,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甚至感染的發生風險,同時也是焦慮症、抑鬱症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因此睡眠問題的治療也需要神經內科、精神科、消化科、心血管科等多學科團隊協作。陸林院士呼籲每個人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出現睡眠問題及時就醫,通過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努力,讓更多人迴歸健康睡眠,享受幸福生活。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李凌江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睡眠健康與精神健康密切相關,簡單而言就是人們常説的“昨晚沒睡好,現在感覺沒精神”。相關研究也證實,睡眠障礙人羣中焦慮抑鬱的患病率較高,同時還會伴隨其他疾病,因此擁有健康睡眠至關重要。
李凌江教授表示,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提倡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實就是在強調睡眠節律與身心健康的密切關聯。希望通過每年如約而至的世界睡眠日的科普活動,幫助每個人睡個好覺。
本次直播由《醫師報》社執行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豔萍主持,陸林院士、李凌江教授攜手多位睡眠和精神健康領域專家,為公眾解答健康睡眠與身心健康的內在聯繫,並重點關注青少年的睡眠相關問題。會上啓動了“駐夢少年,‘陸’力同心——2023青少年心理健康自身認知與家庭關注調研”公益活動。55萬餘觀眾在線觀看直播,反響熱烈。
少年強則國強
“駐夢少年,‘陸’力同心——2023青少年心身健康自身認知與家庭關注調研”再次起航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衞生科副主任王育梅教授介紹,《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95.5%的小學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時長未達標。《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相較於2020年,青少年的睡眠不足狀況有所好轉,但達到教育部倡導的學生睡眠時間的青少年仍是少數,青少年睡眠狀況仍有待改善。
青少年為什麼睡不好?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影響孩子睡眠的三大因素分別是課業壓力、玩手機或電腦、父母未能做好表率。
為了進一步瞭解青少年睡眠健康的影響因素及可能伴隨的心理問題,2021年以來,由《醫師報》主辦,北陸藥業支持的“駐夢少年,‘陸’力同心——2023青少年心身健康自身認知與家庭關注調研”已連續開展兩年,共獲得8萬餘份調研數據,為了解青少年的睡眠和心身健康以及家長對青少年的關注程度提供了數據借鑑。此次直播活動中,王育梅教授宣佈,“駐夢少年,‘陸’力同心”調研活動再次起航。
不可忽視的青少年睡眠問題
“失眠患者患抑鬱障礙和焦慮障礙的風險分別增加9.82倍和17.35倍。且失眠與焦慮、抑鬱互為風險因素。當前青少年睡眠問題凸顯,尤其需要關注。”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李濤教授介紹,《2022中國國民健康睡眠白皮書》提示,19-35歲青壯年是睡眠問題的高發年齡段,而44%的19-25歲年輕人熬夜至零點以後。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提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因素包含難以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學習、考試、社交困難等帶來的焦慮抑鬱情緒,童年創傷以及競爭和就業壓力造成的恐慌心理等。
李濤教授團隊在近3萬名大學本科新生中開展的研究提示,睡眠質量情況與大學生的抑鬱、焦慮情緒密切相關。同時,夜晚型(晚睡晚起)晝夜節律類型的大學生中抑鬱、焦慮比例明顯更高,而睡眠質量問題主要體現與日間功能障礙(白天睏倦、疲勞等)。
李濤教授強調,睡眠問題和晝夜節律紊亂是情緒相關障礙的重要特徵之一,尤其是青少年的睡眠問題需要引起更多關注。
科學應對睡眠問題
身心同治 遠離睡眠障礙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南院區副院長周慶博教授表示,睡眠障礙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疾病綜合徵,是威脅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失眠症、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不寧腿綜合徵、發作性睡病、週期性肢體運動是睡眠障礙的典型症狀。長期睡眠障礙可導致抑鬱、焦慮、激惹、情緒不穩、煩躁不安、精神疲乏及社會功能下降,甚至發生自殺行為。
周慶博教授表示,睡眠障礙的一般治療方式包括培養良好睡眠習慣、改善睡眠環境、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對於睡眠障礙長期得不到緩解,以及合併精神心理問題的患者,可遵醫囑選擇苯二氮卓類、新型鎮靜催眠藥、抗抑鬱焦慮藥、抗精神病藥等藥物治療方式。中成藥可從根本上改善人體的神經調節和情緒問題,是睡眠障礙合併精神心理問題的長效、輔助治療方式,與西藥聯合應用有助於減少藥物依賴。此外,中藥、針灸、按摩及理療等對於睡眠障礙均有一定療效,還可通過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光照療法改善睡眠障礙。
九味助眠 發揮中醫藥治療優勢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朱宇章教授通過一例失眠患者的診療過程生動地展示了中醫藥在睡眠障礙中的治療優勢。
27歲的李女士新冠病毒感染一個月後,雖然身體症狀均已好轉,但睡眠問題卻越發嚴重,出現難以入睡甚至害怕睡覺的情況,因長期睡眠不好導致白天精神狀態也出現問題。入院診斷為失眠合併焦慮。
朱宇章教授介紹,李女士存在對藥物治療尤其是化學藥物治療有所顧慮的情況,因此在治療方案上,優先選擇了化學藥物聯合中成藥(阿普唑侖+九味鎮心顆粒)以減輕患者顧慮。李女士在服用阿普唑侖3天后自覺睡眠改善後停藥,此後堅持單用九味鎮心顆粒,睡眠問題明顯改善。兩週後複診,醫生建議繼續使用當前治療方案。持續治療六週,患者病情平穩。
朱宇章教授強調,對於化藥不良反應無法耐受和更願意接受中藥治療的患者,應合理應用中成藥治療睡眠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