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單位公派聽講座,我本身是不樂意的,畢竟從講座的概述來看,屬於與育兒領域毫無關係的國學,而我本人也因為小時候對文言文的恐懼對國學敬而遠之。然而真正到了內場,開始聽國學大家講述老祖宗的智慧時,我才意識到自己想法的天真。
拋卻其他不説,光國學教授口中的“七不責”就值得大家反思,尤其是家長,人人都應該背誦並記下,並應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上。作為育兒領域的從業者,我也深刻認識到原來有些道理,老祖宗早就説過了,只不過被大家忽視了。
今天就來説一下,國學中的“七不責”是什麼?而跟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何關係。起碼在我看來,只要能夠做到“七不責”,就能完美避開孩子陷入自卑沼澤,同樣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大家一起來看下吧。
國學“七不責”是什麼?
對眾不責:不要當着眾人的面,責怪孩子;
愧悔不責:不要在孩子本身感到愧疚悔恨時,繼續責怪孩子;
暮夜不責:在孩子入睡前,無論發生何事,都不要責怪孩子;
飲食不責:一家人吃飯的時候,不要責怪孩子;
歡慶不責:不要在孩子正開心的時候煞風景;
悲憂不責:不要在孩子難過憂傷的時候,訓斥孩子;
疾病不責:不要在孩子身體生病的時候,責怪孩子。
以上“七不責”看上去繁瑣麻煩,然而家長認真看,就會發現每一“不責”都有其道理和科學性,每一“不責”都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而這“七不責”,已經全面涵蓋了孩子的自尊、情緒、態度、身體等方面。
其中“對眾不責”、“悔恨不責”和“悲憂不責”,就是為了保全孩子的自尊心和顏面,哪怕是三歲孩童,在同齡人或者長輩面前都是顧及面子的,從自我意識萌發那一刻便是如此,倘若莫名打壓,只會讓孩子陷入自卑情緒中,性格轉為內向,甚至開始“沉默是金”。
很多家長都無法做到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人看待,而國學文化中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或許是因為古人更加早熟,所以,“七不責”早早就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存在了。兩代人之間與其説是尊卑關係,更像是教會家長置身事外,以更加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孩子。
而“暮夜不責”、“飲食不責”和“疾病不責”,則是為了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要知道,這些時刻都是孩子比較脆弱的時候,飲食、睡眠、健康對孩子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家長就算遇上了問題,也要繞開這三種時候,以免引起孩子睡眠不足、脾胃虛弱,或者病情惡化。
最後的“歡慶不責”就更容易理解了,在孩子情緒興奮和開心的時候訓斥是最讓人無法理解的。國學教授用“煞風景”三個字形容,足以看出對這種行為的不支持。何況這種行為不僅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身體突然從興奮轉為委屈,所受傷害自然不言自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