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扶還是不扶?3位媽媽不同的做法,造就孩子不同的性格
正所謂,成長路上總有磕磕碰碰,對於孩子來説,成長的過程中,最多的磕磕碰碰就是學走路階段了,這不僅是對他的一種挑戰,還是寶媽們的一種煎熬。看着孩子學走路那麼辛苦,特別是摔倒之後,家長們總想上前幫他一下,可是內心又希望他能通過摔跤快速學會走路的技能。總之,看見孩子摔跤,家長的內心是很糾結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下面這幾位家長是如何對待孩子摔跤這件事情的吧!
過度緊張型媽媽,立馬扶起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隻有一個孩子,所以有一種“過度緊張型”的寶媽,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傷,尤其是孩子在學步期的時候,一旦出現摔跤的情況,這類寶媽就會快速的將他扶起,檢查他是否受傷。經過寶媽這“一驚一乍”的動作之後,孩子心理就會想“媽媽這麼緊張,那我一定摔的很嚴重”,這就導致原本沒有哭的娃,瞬間就會開啓大哭模式。而且寶媽經常性的過度關心孩子,很容易讓他養成膽小的性格,不利於自理能力的培養。所以,寶媽不要太過於緊張孩子,畢竟學步期摔跤是很正常的,還有利於他掌握平衡。
責怪型媽媽,先責怪再扶起
我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這樣一個畫面,那就是孩子被板凳絆倒之後,家長會第一時間説是板凳的錯,然後把孩子扶起來,讓他打板凳兩下。當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時,他都會第一時間停止哭泣,然後將所有的過錯都推脱給“板凳”。要知道,一旦給孩子養成這樣的思維模式,那他下次在遇到挫折時,就會下意識的推卸責任,選擇逃避。而現實中,很多“巨嬰”就是這樣養成的。
狠心型媽媽,不扶
説起“狠心”的媽媽,不得不説一個代表,她就是著名演員張柏芝,她曾經就在節目中公開表示,當兒子摔倒之後,她堅決不會把他扶起來,而是會站在旁邊鼓勵兒子,讓他像男子漢一樣自己站起來。雖然有些家長會覺得這種做法會有點“狠心”,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可是很有利的。這種孩子長大之後,不會輕易被困難打敗,未來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其實,孩子摔倒之後,要不要扶,還是需要根據環境來定的,如果周圍很安全,家長可以鼓勵讓他自己起來,但如果周圍環境存在着危險因素,那家長就要第一時間將他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