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了!這7種慣壞孩子的行為,很多父母還在做
文:惜朝
讀過一本叫做《管教的勇氣》的書,裏面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後給他翅膀。
但如今教育最悲哀的是,孩子小時候沒人管,長大後管不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必須指導孩子做正確的事情。以下這7種慣壞孩子的行為,請父母不要再做了。
1、害怕孩子哭鬧
孩子的粘人和哭鬧,一直是父母很頭疼的問題。
每當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的所有原則和堅持就會土崩瓦解,只能焦急地想辦法哄孩子。
明明是孩子犯了錯,不願意受罰,用哭鬧來逃避,父母卻不忍心懲罰孩子。
記得有教育專家説過:“害怕孩子哭鬧的,是無能的父母。”
連孩子的哭鬧都搞不定,他一哭父母就放棄了教育,他一鬧父母就放棄了原則,如何讓孩子成長呢?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父母也要有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原則面前,誰都不能妥協。
這樣,孩子就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不能做,不是什麼事情都能靠哭鬧解決。
2、經常央求孩子
從前父母教育孩子,一般是父母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
如今父母教育孩子,卻常常是父母求孩子做什麼事情。
孩子成了家庭裏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想叫孩子做點事情,就像求爸爸媽媽一樣。
這樣的本末倒置,讓孩子被慣得越來越驕縱,也讓我們的教育越來越無力。
要知道,孩子在家若始終高人一等,就會變得自私自利。
他會很自我,希望所有事情都以他為先,所有人都圍着他轉。
等到他進入社會後,殘酷的現實會讓他狠狠摔跤。
父母越央求,孩子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而且會越來越任性。
父母和孩子之間始終是平等的,保持平等的交流,讓孩子擁有健康獨立的人格。
3、給孩子特殊待遇
在父母心中,孩子是自己的唯一,所以要給他唯一的愛。
要送他進最好的學校,給他找最好的家教,要讓他吃最好的東西,玩最好的玩具……
“我就這麼一個孩子,掙錢不就為了他嗎?不給他最好的,那要給誰?”
然而,父母總是給孩子特殊待遇,孩子就真的以為自己是特殊的。
他不能夠理解為什麼除了父母外,沒有人一直捧着他,他也不能夠接受走出家門外,為什麼經常受到打擊或挫折。
當他遇到現實的巨大反差後,就會很困惑,不知如何應對,也會對他人、對現實產生抱怨。
做教育的都知道,一視同仁才是最好的教育。
每個人都是特殊的,但每個人同時也是平等的。孩子的成長需要被關注,更加要避免被過度關注。
4、袒護犯錯的孩子
近年來,未成年兒童犯罪案件越來越多,揭露了一個真相:
父母對孩子的袒護,最終會釀成大錯。
父母眼中無足輕重的一點小錯,正在形成孩子的性格,塑造孩子的是非觀念。
在孩子犯錯時不及時糾正,孩子就不知對錯,不分是非,做什麼全憑喜好,而不受道德與法律的約束。
小錯未懲,終釀大錯,在孩子小時候不嚴加管教,日後多半會危害社會。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如果當初教育得當,及時制止他的錯誤,如今他的人生或許充滿希望。
給孩子最好的寵愛,是教會他做人,給他立規矩,教他學本事,對他嚴管教。
5、無條件滿足要求
盧梭説過:“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大多數家庭都存在一個問題:溺愛孩子。
生活條件變好了,孩子想要什麼,父母一般都買得起,也捨得給孩子買。
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孩子會以為父母能夠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於是要求更多。
而且,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不會懂得珍惜,也不會體貼他人。
對孩子百依百順的父母,正在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我,習慣對他人發號施令,容不下不同的意見。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體現在一時的滿足與嬌慣,而體現在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良好性情的薰陶,良好人格的鑄造。
6、替孩子包辦一切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説過,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
於是父母給孩子做飯、洗衣服,給孩子餵飯、穿襪子,甚至因為心疼孩子,直接幫他們做作業。
這樣包辦下去,孩子不僅會成為四體不勤的巨嬰,還會變得懶惰,自私,沒有同情心。
真正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做主,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與責任承擔。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番用力折騰的過程,父母若一切包辦,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作為父母,要做到愛得適度,敢於放手,成全孩子的努力,成全孩子的成長。
7、剝奪孩子的獨立
在重要的選擇面前,父母習慣了直接幫孩子做決定。
要上名牌學校,因為師資更優秀;要學習奧數,因為考試能加分;要選熱門專業,畢業後好找工作;要考公務員,工作夠穩定……
父母很少過問孩子的意願,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於是一切依賴父母。
小時候,孩子尚且可以依賴父母做決定,可長大後呢?
長大之後,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陪伴在旁,等到需要做決定時,孩子總是猶豫不決,瞻前顧後,不能獨立。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本身不能獨立,而是父母沒有給他們獨立的機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也是父母放手的第一步。
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應放手讓他自己去做。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今後的人生只能自己去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