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一期親子節目,是一個寶媽求助老師和網友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的事情。
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這位寶媽一個人帶着兩個孩子,結果兩個孩子都好像被嬌慣壞了一樣,自己平常都很難帶兩個孩子一起出門。
因為之前有一次帶着孩子去逛商場,兩個孩子看中了一個限量版玩具,結果因為太貴了自己不想買。
兩個孩子就一起躺在地上不起來,撒潑哭鬧用盡各種辦法,當時商場裏面人很多,大家都在看着母子三人。
所以最後寶媽沒辦法只能硬拉着兩個孩子回了家,結果就因為這個事情,母子三人鬧了好幾天的矛盾。
這位寶媽苦惱的是為什麼乖巧的孩子變得這樣無理取鬧,為什麼自己每次教訓過後説的話他們都記不住。
其實這個就是很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通病,這種情況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1、孩子鬧得特別兇
總有一種孩子是無法無天,索求無度的,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就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導致孩子長大以後覺得自己就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想做什麼事也必須要做到。
所以在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以後,父母一旦拒絕,就會遭到孩子強烈的反噬,所以就會出現孩子不顧場合的發脾氣,大喊大叫。
2、父母最終都會妥協
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最不好,就是邊阻止邊妥協的教育方式,看似每次都及時的阻止了孩子,最後之所以妥協都是父母沒有辦法了。
其實是父母教育的失敗,真的想要拒絕或者阻止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作為大人我們有的是辦法。
之所以不阻止還是因為對孩子心軟,覺得他還是孩子,沒什麼大不了的,答應了就是了,一直到孩子提出的要求越來越大,越來越無法滿足,父母才想起來要教育,要阻止。
3、一味地嘮叨説教
在孩子説媽媽我想去網吧和朋友打遊戲,媽媽我要吃油炸食品,爸爸我要看電視以後,父母的第一反應大多數都是説教。
不會去分析背後的原因,也不會説是去耐心的給孩子講清楚要求的對錯,直接就是一頓訓斥或者不停的嘮叨。
但是很多家長也許已經都注意到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反感,甚至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所以當家長的面對孩子的一些不可能完成的要求,或者根本沒辦法得到的東西時,再無可奈何也要想辦法解決。
李玫瑾教授説過面對這樣的孩子要謹記"四個不要"1、不要罵孩子
當孩子説媽媽我想吃辣條不想吃飯,飯不好吃的時候,不要跟着自己的本能反應走,不要急着罵孩子。
不要對孩子説:你有沒有良心啊,老孃每天辛辛苦苦給你做飯,你倒好,你個白眼狼竟然這樣説,想吃辣條,那東西就是人用腳踩出來的能吃嗎?
應該換種説法告訴孩子:寶貝你為什麼不想吃媽媽做的飯,要去吃辣條呢?你看很多辣條都是垃圾食品,三無產品,吃下去很有可能會讓你肚子疼,拉臭臭的。
你告訴媽媽是不是媽媽做的飯菜不和寶貝你的口味,如果是媽媽重新給你做一份,但是你現在還是個小孩子,小孩子是不能吃辣的,會長不高的。
2、 不要打孩子
不要在孩子説爸爸我想和朋友去網吧時直接伸手打孩子一下,在很多家長的慣性思維中認為孩子去網吧是不對的,而不對就應該一頓暴揍讓孩子長長記性。
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對的,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還會讓孩子感覺被打的很痛,會對父母產生畏懼,去網吧玩遊戲是不對,但是也絕對不應該是打罵教育可以解決的。
3、 不要嘮嘮叨叨一直説教
在孩子提出異想天開的無理要求時,有的父母一般是,媽媽多一點都會選擇説服教育,嘮嘮叨叨一直跟在孩子後面,反反覆覆就是那麼幾句,只會讓孩子反彈的更厲害,不是一個好辦法。
4、 不要離開孩子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寶媽,孩子在公共場合大鬧之前孩子肯定在家裏已經鬧過很多次了,但是這位寶媽很明顯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處理這種情況。
在孩子在公共場合大鬧以後,寶媽的第一反應也是快點帶孩子離開商場,因此鬧了好久的矛盾,但如果在孩子大鬧商場的時候寶媽能夠當機立斷把孩子拉起來,蹲下來看着孩子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已經影響到了其他人。
如果孩子不聽繼續撒潑哭鬧,就站在那裏看着孩子撒潑,公共場合人很多,孩子是很會看眼色的,不超過五分鐘孩子就會感覺到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和吐槽,也會明白這樣做並不能達到目的。
孩子就會停止自己的惡劣行為,這個時候寶媽再來説教會事半功倍,也會更好的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所以下次在孩子再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者因為你不答應而撒潑哭鬧時,杜絕打罵和説教,先制止孩子的激烈情緒是關鍵,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孩子情緒平復下來以後再講道理,會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