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們犯錯時,亦或者家長們面對孩子們沒有抵達他們期望值的情況時,大多都會表現出對孩子的嚴格態度,多為“批評”、“嘮叨”,其中媽媽們的表現尤為明顯。
但實際上,現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有不少家長反應自己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平復心情與孩子溝通又沒有耐心,教育成了這些家長最為頭疼的事情。
然而,其實並不是所有情況都不能批評孩子,只是要在不該批評的情況下“收斂”,這樣起到的教育效果更佳。
1、 當孩子情緒特別激動時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一般情況下孩子自身都會感到害怕,這時如果父母批評他們,他們可能會用較為激烈的態度來應對父母,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們首先要學會的是冷靜,否則父母如果再表現得激動,對孩子將更是嚴厲,甚至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責罰。
當雙方陷入這樣的“負能量情緒圈”當中,孩子的情緒將會越來越激動,而孩子在激動的情緒下可能做出什麼事情?
或許你能想出的最嚴重情況是摔砸東西、不理睬父母、不吃飯等等。或許你可能想不到,其實那些只是現在大多數孩子常有的表現,最嚴重的後果是父母們所不敢想象的。
去年傷害一名男生在學校與人發生爭執,老師將父母叫到了學校,瞭解情況過後,在回家的路上,孩子的母親氣不過仍是一直批評孩子,結果後來孩子受不了了,直接衝出車門從大嬌橋上一躍而下,留下孩子的母親在橋邊上捶胸痛哭。
父母永遠不知道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情況鄉下會做出什麼事情,其實別説是孩子了,家長們可以換位思考,如果是你,你在情緒特別激動時,如果最為親近的人仍是批評你、責罵你,你會是如何作想?
因此,不建議家長們在這一情景下批評孩子,可以先留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自我思考與反省,等孩子冷靜下來再思考,與孩子溝通的效果也會更好。
2、 父母自身的情緒特別激動時
除了要觀察孩子的情緒,父母也要觀察自身的情緒,如果覺得自己當前的狀態十分不好,説出的話語可能會過於嚴厲,那麼也不建議在這一情況下批評孩子。
今年3月份,福建一名寶媽因為孩子不做作業批評孩子,但是孩子不以為然仍是頂嘴,寶媽一氣之下自己去跳江,好在被市民給救上岸。
可見,當父母情緒激動時批評孩子,自己或是會是被“反傷”的那個,可能父母有時候只是想通過這一種方式來刺激孩子,但是如果真的出現什麼事情,將會給孩子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最不具效率性的。
因此,當父母覺得自己的情緒較為糟糕時,可以先不去理會孩子, 讓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這一段時間也同樣給孩子自我思考的時間,可以説對雙方都有一定的好處。
3、 有外人在場的時候
可能很多父母都覺得小孩子有什麼面子可言,做錯了事情就該批評。而在朋友面前,父母們對孩子批評就會更“來勁”,以顯示自己的家長權威。
我之前去一個朋友家裏聊天,到了晚飯時間,她讓女兒去綠豆粥,12歲的女兒直接把綠豆和大米放在一個容器中清洗,而後來詢問媽媽,“媽媽,拿這麼多夠嗎?”
沒想到朋友一下子情緒“炸”開了,“誰教你這麼洗的,你不會分開洗嗎?女孩子做事這麼懶散!”朋友的聲音也特別嚴厲,當時還有其他朋友説她對孩子這麼兇。
後來大家沒注意孩子,但是我看到孩子進了廚房後,肩膀在發抖,肯定是在忍着哭。父母當着外人的面這麼批評她,而且也不算什麼大事,甚至可以説也沒有錯。
孩子也要面子,也不喜歡父母當着外人的面批評她們,否則她們會感到難為情,長期如此只會打壓孩子的自信心,使得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記住,家長們在想要批評孩子之前,一定要先觀察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同時懂得“把握尺度”,不要過於嚴厲地批評孩子,把話説得太重,更不可用一些話或是言語去刺激孩子,否則越可能把孩子逼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