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真兇找到了!一旦查出這種菌,全家都可能被傳染,不能大意
根據2016年國際胃癌大會的報告,我國每年新增胃癌病例68萬例,佔全球發病總數的一半左右。為了解決這個“大麻煩”,學者們傾力研究,試圖找出元兇。
提到胃癌,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導致胃癌的原因應該就是平時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等,其實除了這些因素,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元兇”: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胃癌的元兇之一
除了之前瞭解過的生活飲食習慣,家族遺傳因素等原因,有最新研究指出,幽門螺桿菌也是導致胃癌的“元兇”之一。幽門螺桿菌不是普通的細菌,它有較強的耐藥性,一般抗生素對它作用不大,因此WHO歸到“超級細菌”的行列。
統計顯示,每年全球範圍內新增確診胃癌病例大約為100萬例,其中大約有50萬例是在中國發生。此前《揚子晚報》報道引述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人口中大概有50%被幽門螺桿菌感染,而我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比例為60%,按目前人口換算就是8億人。
如果只是普通細菌倒是沒關係,可怕的是,早在2017年,WHO就將幽門螺桿菌列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2012年,WHO就有研究指出,胃癌確診患者的發病原因有78%都可以認為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引起的。
幽門螺桿菌感染屬於慢性感染,胃的酸鹼度在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會慢慢發生改變,然後造成各種胃部問題。由於人的免疫系統很難將幽門螺桿菌徹底清除,一般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都是處於潛伏狀態而且沒有明顯的發病症狀,但這種慢性感染導致的各種胃部問題會為胃癌的發生埋下隱患。
幽門螺桿菌要“趕盡殺絕”嗎?
既然幽門螺桿菌可能會引發胃癌,那麼就應該徹底把幽門螺桿菌消除才是。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我們的腸胃會有各種細菌,總體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中,如果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巷道菌羣失衡而引起其他問題。
越來越多的臨牀研究表明,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是因為胃腸道菌羣失衡,缺少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的其他菌羣而導致感染的,幽門螺桿菌的出現常常是一些胃腸道疾病的指示信號,如果要徹底清除幽門桿菌,可能需要使用各種抗生素,但這會引發另一個問題:抗生素耐藥,這個問題的危害和代價無疑是巨大的。
胃腸道菌羣動態平衡是胃腸道正常運作的保證。對於大部分有幽門螺桿菌的人來説,並不需要進行徹底根據治療,只需要在一定年齡後定期進行胃腸道檢查即可。
但對於有胃癌家族史,或者本身就有相關消化道疾病的人來説,定期檢查幽門螺桿菌就有很大意義,這類人羣如果被查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應該及時採取干預措施,或能大大降低胃癌的發病機會。
目前臨牀上用於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方案通常是四聯法,就是質子泵抑制劑 抗菌藥 厭氧菌專用抗生素 鉍劑的組合,醫生在開具處方時會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這四類藥物中的不同品種。四聯用藥治療效果明顯,對幽門螺桿菌能達到70%的根治率。
新方法能解決抗生素耐藥
我們知道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耐藥性較強的細菌,如果長期使用各種抗生素最後都會導致耐藥的出現。為延緩耐藥性的出現,目前藥物研發的方向趨於新型抗生素。
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畢洪凱教授在早前的採訪中表示,目前科研人員已經篩選出一種名為“亞麻酸鋅”的物質可能會幽門螺桿菌有效,而且能起到專殺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副作用較少,並不容易產生耐藥性,目前這個研究成果也已經獲得了國家專利。目前這項研究還處於實驗室的研究階段,對於臨牀試驗研究還有一段距離,但希望還是會有的。
篩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的關鍵
胃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顯得尤其重要。胃癌篩查是及時發現問題的關鍵。
由於胃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而容易被忽略,很多患者在確診的時候已經是胃癌中晚期,從而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目前胃癌篩查的常用方法就是定期進行胃鏡檢查,通過胃鏡檢查,能清楚看到胃部的內部情況,那裏出現問題,哪裏有苗頭都能直接通過胃鏡看得一清二楚。除了常用的胃鏡檢查外還有消化道造影,胃癌標誌物檢查,以及腹部CT等檢查方法,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就診者實際的情況採用其中一項或多項檢查。
最後,對於有家族遺傳因素,胃腸道慢性疾病的患者最好是定期進行胃部檢查,如發現異常可以立即處理。
參考資料:
[1] 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虞思禕,房靜遠.中華消化雜誌. 2016 (01)
[2] 胃癌高發區早期篩查人羣HP感染與病理結果的相關性研究[J]. 朱陽春,華召來,夏林,崔桂平.系統醫學. 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