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極限憋屎3年,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便便都去哪兒了?漲知識了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健康

國外一男子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症,從20歲開始,他就有極為嚴重的便秘,排便成為他日常最為困難的事情。

需要排便,他必須依靠大量瀉藥的幫助,他甚至為此多次就醫,但這種先天性疾病,真的很難治癒。

當他45歲時,這個疾病已經發展到十分嚴重的地步,他甚至已經整整三年都未排過大便

最後,該男子的腸道內堆積了越來越多的大便,甚至引起了全身病變,在他48歲那年,他被大便憋死了。

一、為什麼便便比尿還難憋?

隊伍排長龍時,交通擁堵時,冬季早晨醒來時,這些時候若有便意尿意,是不是會讓你十分“憋屈”,或許憋尿可以忍住,但憋便確是難上加難,這是為啥呢?

我們先要了解大便到底怎麼出現的。

吃進嘴的食物經口腔初步消化後,就被送至胃部,並在胃部進行第二次分解,直至變成食糜才會到達小腸,食物的營養在小腸被吸收後,形成的殘渣繼續來到大腸,大腸還會篩查並繼續吸收食物殘渣僅剩的營養。

在12小時後,剩餘無用的食物殘渣和死去的細胞、細菌混合物就會變成大便,穿過迴腸來到直腸,最後排出體外。

那麼,為什麼憋大便會比憋尿難呢?

排便通道由結腸、直腸和肛管組成,而其中肛管部位的肛門內括約肌,是平滑肌羣,它不受大腦意識的直接控制,不想大便時它會收縮並管壁通道,只在需要大便時才會舒張。

另外一種肛門外括約肌屬於骨骼肌,這種就受到大腦意識控制,不過外括約肌十分易疲勞,持續收縮時間在55s左右,超過這個時間就很難收縮,大便就無法忍住了。

二、經常憋屎的人,最後會怎樣?

人有三急,在有便意的時候剛好找不到廁所,一次憋着還行,如果經常憋着,會有什麼後果呢?

因為胃腸道消化食物大概需要八至十二小時,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每日排便1到2次

便意很可能能隨時都會有,有時候又逼不得已需要憋住,那麼被憋回去的大便又會去哪兒?

大便憋住不拉時,大腦就會做出“時機不對“的判斷,括約肌就會因此賣力收縮來終止排便活動,本應該排出的大便就停在腸道內,並在腸道簇擁下慢慢從直腸退回結腸。

排便就意味着肛門肌肉與直腸神經要開始工作了,而長期憋便就會打亂它們工作步伐,久而久之它們就會不配合,慢慢的便秘問題就來了。

大便退回到結腸後,某些有害物質會被重吸收,不僅會引發頭暈乏力、精神不濟等症狀,甚至會增加腸癌風險。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便困難甚至會發生心源性暈厥的危險。

三、大便長成3個樣子,儘早檢查一下

談到大便大家會覺得噁心,但不得不説的是,有時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大便,也是能幫助判斷身體的健康情況。

正常情況下大便形如香蕉色為淡黃或金黃,存在異味但不濃烈。

可是,有些人排出的大便卻臭味濃烈,為何?

其實從醫學角度來看,大便臭並不是健康問題,主要還是和進食的食物、食物長時間停留在大腸、腸道菌羣充分分解色氨酸這三個原因有關。

當然,我們更應該關注大便的顏色形態等信息,特別是發生以下變化時,都要提高警覺:

1.大便次數改變

正常應該是一日排便1-2次,但若每日排便次數突然增多,甚至便秘腹瀉交替出現,應當警惕腫瘤堵塞腸道引起的。

2.膿樣或果醬樣,帶臭味

血便的基礎上大便又不成形,或者大便帶有濃黏液或呈果醬樣,甚至有凹槽,大便的形狀變細,總是排不淨,有裏急後重之感,臭味也比以往濃烈,要高度懷疑腸癌問題。

3.血便

痔瘡引起的血便多為噴射狀且量大,而腸癌引起的血便顏色發紅發黑,量少但持續。

四、大便排不出來怎麼辦?

大便排不出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有時候甚至蹲在廁所,不管多用力都“顆粒無收”,這個時候到底該怎麼辦呢?

便秘指的是一段時間內排便次數減少的一個現象,便秘時大便量少且乾結,排便十分費勁,這個情況持續六個月,則為慢性便秘。

便秘會引發腹脹症狀,甚至會降低食慾,若想要解決便秘,那麼你應該從兩方面入手:

  • 飲食方面

日常要喝足夠的水,每天兩千毫升是必不可少,喝足夠水才不會讓大便乾結。另外,三餐都要吃適量蔬果、粗糧,這些食物所富含的纖維素能夠促進腸道的蠕動,避免大便長時間停留不動。

  • 排便習慣

每日早晨起來,花五分鐘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是很好的行為干預,只要堅持,就會建立起排便反射。要注意排便時長不要太久,要專注而不要玩手機或看報紙,在姿勢上也比較建議蹲姿。

現代人飲食不規律或長期大魚大肉,常常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也容易引起便秘等問題,大家一定要多吃蔬果多喝水,只有順利排便才能將體內毒素代謝出去,對於便秘嚴重的人,一定要儘早就醫治療,切莫相信所謂的偏方。

參考資料:

[1]《“人有三急”,為什麼便便十萬火急?》.騰訊醫典.2021-09-25

[2]《前列腺癌容易被忽視,需警惕一個指標三個症狀》.暨南大學附屬深圳華僑醫院.2022-12-21

[3]《這泡去年的粑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拉出來?》.果殼.2022-02-0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