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原本親密無間的孩子,卻在不經意間改變了稱呼。原來叫“媽媽”,現在卻叫起了“媽”。媽媽可能會很失落,覺得孩子好像忽然之間長大了,與孩子之間沒有那麼親密了。
“媽媽”變成“媽”,難道真的只是孩子長大的表現嗎?其實,這種稱呼的變化,往往隱藏着孩子心理上的一些轉變,家長就要找到隱藏在背後的信息。
穀米近日向同事抱怨,兒子原來都是叫自己媽媽,現在卻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媽”字,感覺親密感都打了折扣。而且,兒子再也不願意向她分享在學校經歷的事情了,這讓穀米深感困擾。
其實,穀米內心還有一點難過,覺得兒子和自己有了隔閡,沒有像小時候那麼愛自己了。為此,她還多次向老公提起。老公卻覺得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實在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只是稱呼上的改變,並不能代表什麼。
穀米在網上也搜索了相似的話題,網友的看法不一。有網友認為,孩子長大了,會有獨立自主的思想,在行為上也沒有那麼依賴媽媽了。即使稱呼上有所改變,也只是一個字的差異,並不代表孩子不愛媽媽。
也有網友表示,孩子稱呼的改變,往往折射出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比如,親子關係變差,孩子對媽媽有意見,可能無力改變,就會以帶有疏離感的稱呼表達自己的不滿。孩子到了叛逆期,不願意讓父母約束和管教自己,可能也會以言行的差別來表示對抗。
媽媽除了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之外,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其他變化,及時發現孩子隱藏的一些問題,積極給予幫助和引導。如果是家長存在問題,就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及時進行自我反省,並予以改正。
一、孩子稱呼的變化可能是因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雙重原因
1)生理方面:孩子發音系統的成熟
“媽媽”是孩子呀呀學語時最早會的詞,也是孩子最早會叫的稱呼。從生理層面上來看,“媽媽”是疊詞,發音簡單。因此,孩子在小時候説的疊聲字比較多,常見的還有“吃飯飯”、“洗手手”、“睡覺覺”等。
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發音系統發育日益成熟,語言習慣也會有所改變。在孩子會準確發音以後,説疊字的情況就比較少。因此,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後,不再叫“媽媽”,而是直接喊“媽”。
2)心理方面:孩子心理層面的長大
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認為再叫“媽媽”就會顯得很幼稚。這種稱呼上的改變,往往就意味着孩子真的長大了,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會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再像小時候那麼依賴媽媽了。
另一方面,若是孩子與媽媽有了意見分歧,產生了隔閡,也會與媽媽拉開距離,對媽媽的依賴程度降低,也不願意向媽媽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了。
二、面對孩子的變化,父母應該怎麼辦?
1)學會尊重孩子
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年齡比較小,平時很少聽取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意志為主。
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做決定,孩子只要順從就好。但是孩子長大後,會逐漸建立是非觀,也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家長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2)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孩子長大後,就會有一些小秘密,內心有什麼想法,也不願意再向父母傾訴了。如果父母仍然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追問孩子,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引發叛逆心理。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不要給孩子造成壓力。
3)與孩子溝通交流
父母雖然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但是並非不管不問,仍然要經常與孩子保持友好溝通和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以及孩子面臨的一些困難。父母要做最好的傾聽者,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但是不要強迫孩子接受。
父母要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就要多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以此為切入點,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父母要像朋友一樣與孩子相處,同時也要適當保持距離,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對於孩子稱呼上的變化,雖然只是從“媽媽”到“媽”的改變,看似影響不大,背後所隱藏的孩子心理變化,才是值得家長們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