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覺得體內濕氣重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危害,其實不然。
濕氣重的人往往會有精神差、脾胃不好、滿臉油光、皮膚暗黃等情況,嚴重時還會造成風濕性關節炎、腰椎方面的疾病。
除此之外,有時視力的減退也和濕氣過重有一定的關係。
很多人喊着“祛濕”,卻並不明白什麼是濕氣,更不知道自己是濕氣中的哪種,搞不清自己的濕氣,越祛越濕。
01、到底什麼是“濕氣”?
濕氣,其實是一箇中醫理論中的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的氣候潮濕、食葷肉等都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導致誘發人體各類的疾病,同時認為通過調節飲食起居,對濕氣進行調節。
也就是説,在中醫看來, “濕氣” 是一種概念,並不是説身體內產生了什麼氣體,而是一種體內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叫做 “濕”。
有一種説法叫做,“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的就是濕邪。它多半和別的症狀“狼狽為奸”。
遇到寒氣,就成了【寒濕】,就像南方的冬天又潮又冷,凍的人骨頭縫發酸。
遇到熱則成為【濕熱】,就像夏天的桑拿天,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
遇風就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
濕氣在皮下,就形成【月巴月半】,這種煩惱説多了都是淚……
石壽棠老先生在《醫原·濕氣論篇》記載到,“蓋聞坤土主濕,濕土寄旺四季,而春夏為甚,季夏為尤甚。”
意思是説,濕氣一年四季都很旺盛,但在春夏季會比較嚴重,季夏最嚴重。原來,自然界的潮濕之氣,年年都會存在,春夏的濕氣尤為明顯,而長夏時節的濕氣最為重。
02、中醫教你:怎麼判斷自己是寒濕還是濕熱
1、看大便
濕熱和寒濕的人,都會有腹瀉的情況。
寒濕的人腹瀉呈現綿綿不絕的狀態,有時候一天需要拉多次,而且大便常常黏在馬桶上衝不下去。
濕熱的人腹瀉會比較急猛,且有時交替便秘。
2、看小便
濕熱體質人羣的尿液,一般是顏色很黃,氣味很重。而如果尿液狀態清亮,甚至像透明的自來水一樣,就是寒濕體質。
3、看舌苔
準備一面鏡子和充足的光線,張開嘴巴看看自己的舌苔,如果舌苔很厚,舌頭髮紅,舌苔發黃,那明顯就是濕熱體質了。
但如果是舌苔偏白,邊沿有很多齒痕,舌上亮晶晶的有液體,那大概率就是寒濕體質。
4、聞體味
如果聞起來體味比較重,腳和腋下部位氣味比較濃郁,一般是濕熱體質。而寒濕體質的人很少出大汗,體味會比較輕微。
5、看其他
寒濕體質的人怕冷,怕吹風,尤其在冬天會四肢冰冷,女性可能會有宮寒和痛經的毛病。濕熱體質的人怕熱,經常口腔潰瘍和長痘痘,甚至在夏天的時候會感覺到胸悶,情緒容易煩躁。
從這幾處判斷清楚自己的濕氣類型,接下來就要開始祛濕了,首先要注意祛濕的禁忌。
03、祛濕的4大禁忌,多做一個都除不盡
1、涼食冷飲
貪涼是很多人夏天都有的習慣,吃進肚子裏的寒氣都會聚集,成為濕氣的温牀。建議平時多食用一些問平性的食物。
2、經常吹空調
出門很熱,進門涼爽,忽冷忽熱也極其容易讓寒氣侵入身體,濕氣會潛移默化聚集在身體裏。建議儘量少吹空調,就算吹也要把温度保持在27度左右。
3、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常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
越是不喜歡運動的人,體內蓄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的免疫力也會下降。
適當運動,如健走、跑步、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4、經常熬夜
想要遠離濕氣,就一定要保證作息規律。長期熬夜不僅傷肝,還傷脾。
若是脾不好,還會影響體內濕氣的轉化,從而導致濕邪之氣由體內而發。長此以往,必然會加重濕氣。
5、整天嗜酒
中醫上認為“酒助濕邪”,酒精是加重人體“濕毒”的關鍵因素,因此大家一定要少碰酒精,不可酗酒,更不可以借酒澆愁。
遠離這些壞習慣,可以幫助大家儘量減少濕氣的侵入,但是如果已經有濕氣,就需要通過食療的方法,拍出身體裏的濕氣。
04、老中醫推薦“祛濕小食方”,從內調養,濕氣嘩嘩往外排
中醫認為“諸濕腫滿,皆屬脾”, 脾主運化,脾胃功能好,才能把體內多餘的濕氣運化出去,日常可以多吃藥食同源的食材。
薏米和赤小豆,這對祛濕“黃金搭檔”最常見,中醫也最常用。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食材,也是祛濕法寶。
茯苓
:促進成分釋放,幫助身體排濕,像我一樣早上起來頂着水腫臉上班的人,早上再忙,也要抽空喝上一杯,等到中午,水腫的情況就不見了。
橘皮、甘草
:補脾益氣,還能讓茶味更清甜
山楂、白扁豆、黑苦蕎
:可以強健脾胃,化開內濕
大棗和山藥
:有助於補氣血,健脾胃
這些食材可以日常搭配飲食,也可以平時泡茶喝。
想要效果翻倍的話,最好再加一些互補的食材,荷葉、玉米鬚、茯苓、白扁豆、山楂、魚腥草、藿香、萊菔子、甘草、蓮子、砂仁、芡實等,使其性質更為温和、平性。
最後提醒,愛生氣也容易引發濕毒。
生活中,不少的女性常常出現肝氣鬱結,事實上肝氣鬱結就是因為情緒不穩定造成的。
肝氣鬱結時,體內氣血的運行會受阻滯,臟腑也會受到影響,體內的濕氣就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勢必加重濕毒引起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