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説|既要能哭得起,又要能笑得起
文|壹點心理專家團樹輝
小孩子之所以比大人快樂,就是因為小孩子該哭的時候會毫無顧忌地哭,該笑的時候會放聲大笑,這種哭得出、笑得出的狀態真令人羨慕。然而當小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往往會失去哭與笑的能力,很多人之所以呈現出心理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哭與笑的能力。
在這裏要解釋一下,所謂“哭”,並不是指你真的要號啕大哭一場,而是你在面對自己痛苦的時候不要盲目地拒絕,不要用已經習慣了的方式牴觸它,因為你越拒絕就會越痛苦,你越牴觸它,它就越會纏着你。
那怎麼辦呢?
沉入其中,讓自己學會哀傷。當你面對痛苦能夠允許自己哀傷的時候,你已經具備了從痛苦中走出來的能力。
對於很多人而言,這個沉入痛苦的過程是有些危險的,所以不建議你獨自沉浸其中,如果你想做這樣的嘗試,最好是在心理諮詢師的陪伴下完成。
作為一個對生活始終抱有樂觀態度的人,作為一名有着足夠諮詢經驗的心理諮詢師,我想鄭重地提醒你,真正壓垮你的不是你經歷的苦難,而是面對苦難,失去了哀傷的能力。沒有哀傷的能力就不可能找到一個哀悼的儀式,沒有哀傷的儀式就不可能畫上一個句號,那這些苦難對你的影響就會持續。
請允許我熬製一鍋“雞湯”和你一起品一品:“壓垮你的不是那些苦難,而是吃了那麼多苦,你還不捨得找個人分擔,這樣的你怎能痛痛快快地為那個曾經吃過那麼多苦的自己好好哀傷一把?”
如果一個人能發自內心地讓自己哭出來,那至少證明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了哀傷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能為了讓自己哭而哭,如果有一天你感受到了一種哀傷,你特別想哭,那也不要阻止自己的眼淚,説不定這樣的眼淚會帶走你的痛苦。
説完“哭”,我們再來説説“笑”。前段時間天天都要做核酸,我看到一個朋友發了這樣一句話:“現在我終於不用擔心自己一天到晚無所事事了,因為我至少每天都要下樓做核酸。”這句話很短,連一個配圖都沒有,在朋友圈裏一閃而過,當我回過味,再想回看時已經找不到了,但是我能肯定這一定是一位高手,他的心態一定足夠健康。
所謂的“笑”,你可以理解成調侃,你也可以理解成幽默。調侃是指面對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有調侃它的能力,幽默是指,我們要有鑑賞問題的能力。有位家庭治療大師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人之所以出現心理問題,就是因為他失去了讓自己幽默的能力。”
和大多數人一樣,和哭相比,我更喜歡笑,所以我所遵循的原則是能笑的時候絕對不放過,非哭不可的時候也不做無謂的抵抗。我會有些自戀地認為,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要有能力在談笑間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蘇軾説:“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我努力的方向,希望這種“自戀”可以影響到你。
所謂幽默,並不是指我們要嬉皮笑臉,沒個正形,而是要恰到好處地鑑賞問題。
在一次諮詢中。一位抑鬱的來訪者告訴我,他試過各種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可是都失敗了。我微笑着説:“你有沒有想過,有可能你的努力用錯了地方,和讓自己開心起來相比,你可能更需要嘗試和現在這個不開心的自己相處。”我們都笑了,可是笑着笑着他就哭了,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次諮詢,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哭,哭完後他告訴我,他明白了。
很多時候在諮詢中我害怕聽到我的來訪者説自己明白了,更害怕聽到來訪者詛咒發誓般地説自己要改變,因為我知道那些言語和表現都是對自己不想改變的防禦。可是在他説自己明白了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是真的明白了,所以我沒有追問:“能告訴我你明白了些什麼嗎?”
在之後的諮詢中,他不再把自己一定要開心起來作為目標,他大多數時間都在談如何把自己的不開心表達出來,甚至他還試着給自己的不開心寫了一些日記讀給我聽,諮詢結束的時候他告訴我:“我可以不開心,但是我不能笑不出來,如果我真的笑不出來,那我就想辦法哭,哭出來至少會讓自己好受一些。”
人們往往把內在精神世界的自由想象得太難,什麼是內在精神世界的自由呢?就是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絕對不放過每一個笑的機會,該哭的時候找個合適的場合,暫時丟掉所謂面子,痛痛快快地哭個夠。
人生大概如此,憂傷中帶有幽默,在幽默中體驗憂傷,在現實的關係中體驗愛恨情仇。
作者樹輝:實戰派心理諮詢師、樹輝心理創辦人
微信公眾號:樹輝心理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