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人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當我們長大了,孝順父母是人生的立足之本。
可是,總有一些人,忘恩負義,長大了,不僅不感恩父母,還把父母當成仇人,認為自己在父母家,吃了太多的苦,還被父母薄待了。
從人生和家庭發展規律來説,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兒女就長大了。此時,大部分的父母,開始享受兒女的回報,哪怕兒女沒有什麼收入,也會獨自去賺錢,減輕父母的負擔。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
總有一些父母,遇到不孝順的兒女。因而,人生陷入困頓,不知何去何從。
人啊,與其悲觀厭世,不如積極面對一切。要相信,人生皆苦,唯有自渡。不管多大年紀,有了自渡的本事,就能越來越幸福。
建議你,五十歲之後,遇到不孝順的兒女,儘快留住以下幾條後路,千萬不要破罐子破摔。
02
第一,守住錢財,是養老的底氣。
培根説過:“金錢好比肥料,如果不撒入田中,本身並無用處。”
關於金錢的好處,每個人都明白,但是作為父母,在兒女面前,把金錢看得很淡。很多父母,因為兒女讀書和創業,掏空了全部積蓄,還負債累累。
父母總是在想,只要兒女過得好,賺了錢,多少會分一些給自己。
可惜,沒有孝心的兒女,只懂得索求,從來不會付出。他們從父母的身上掏錢,然後成就自己的事情,之後,嫌棄父母給的錢太少。
有人説:“錢放在自己的口袋裏,最踏實。”
兒女不孝,你就得捂住口袋。為自己多繳納養老金,多存一些錢。未來的日子,才不會過得太淒涼,不要向兒女討要任何東西。
03
第二,匯聚人脈,積極靠近有愛心的親戚朋友。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過“斷舍離”的生活,把多餘的東西清理出去,把不合適的人脈丟開。
人過五十,人生開始下坡了,要退出職場了,應該不要任何社交了。
做人,不要走極端,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入一些有温度的圈子,學會互相依靠。雖然經濟上,誰都不求誰,但是生活中,需要“搭把手”。
《斷舍離》中,有這樣一句話:“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這樣的話,就是達到了‘斷’。”
記住,人生就是一個有舍有得的過程。捨去是為了得到,而不是讓自己變成“一無所有”的人。
兒女不孝順,那麼你要考慮,街坊鄰居、親戚朋友的圈子裏,有沒有靠譜的人。
一些老人,因為兒女一年四季在遠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可以依靠侄子、外甥等。雖然沒有説明是“贍養”,事實上起到了贍養的作用。
做人,要懂得感恩,還要主動去尋求幫助,別礙於面子。當然,“幫忙”是需要感情基礎的,而不是忽然冒出一個很愛你的人。因此,從五十歲的時候起,善待有愛心的人,也是人生的後路之一。
04
第三,反思自己,改變和兒女相處的方式。
《大學》裏説:“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因為溺愛孩子,因此不知道孩子犯錯誤了;因為一直貪圖秋天的碩果,因此看不清莊稼在努力成長。這是父母常常犯的錯誤。
當孩子十七八歲的時候,犯錯誤了,父母還常常説:“大家不要欺負他,他還是一個孩子。”這樣的辯解,真的很可笑。
有句話説得好:“你要兒子成長,就要常常提醒兒子:‘你是漢子。’”
兒女不孝順,父母有責任。
雖然兒女已經長大了,但是仍舊改過的可能。想一想,古人説“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浪子回頭很難,但不是沒有可能。
以後,你自己多做孝順長輩的事情,多關愛社會大家庭,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或多或少會改變兒女;你再也不溺愛兒女,總能逼着他們去闖蕩。
05
第四,旁敲側擊,和兒女身邊的人搞好關係。
《詩經》裏説:“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以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説,桃花盛開,桃葉綠了,一個媳婦來了,因而和睦了一家人。
我們總説“婚姻大事”,卻沒有考慮過,婚姻到底是什麼大事,能夠影響到哪些事情。顯然,兒女因為結婚,會改變人生,變得更願意擔當責任。
兒女不孝順,不等於兒媳和女婿都是人品很差的人,多和兒媳、女婿溝通,讓他們去喚醒枕邊人的良知,也是有可能的。
在《醒世恆言》第十七卷裏,有一個叫過善的老人,生有一兒一女,兒子過遷好賭,把家裏的錢財敗光了。後來,兒子結婚了,仍舊不知悔改,因此家人把過遷趕出去了。
兒媳抱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心態,在婆家幹活,另外女婿張孝基成為了家庭的頂樑柱,管理家裏的田地,從此再次變得富有。
過遷流浪在街頭很多年,張孝基想辦法把他找回來,讓他做了顧工。經過一番改造,過遷終於改邪歸正。
認真觀察一番,就會發現,兒女身邊的好朋友、愛人、上司等,都能影響到兒女的言行舉止。作為父母,應該把這樣的關係利用起來,拐個彎去説服兒女。
06
兒女是手心手背,父母和兒女的關係是“十指連心”。血脈之緣,是沒有辦法割捨的,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家庭關係,就是“血溶於水”的關係。
人生的下半場,“子孝父心寬;女孝母心安”。
作為父母,應該考慮長遠,養老的事情,儘量不麻煩兒女,但是不能把兒女不當家人,一開口就説“不指望”。
作為兒女,應該知恩圖報,贍養的事情,不能做得完美,但是不能置之不理,忘記做人的根本。
父母和兒女,有矛盾,但始終存在“矛盾的統一性”。
願你我,一“孝”解千仇。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