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天大暑,如何科學飲食,怎麼養生呢?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健康

【來源:勞動觀察】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家要當心身體和情緒“中暑”。

在這個全年最熱的時節裏,要保持心平氣和喔。

這個節氣,應該如何吃,怎麼養生?

大暑如何養生

1、健脾養胃祛濕

01、飲食宜清淡

食物種類要多樣,鯉魚、茯苓、扁豆、薏米有一定的利濕作用。

過食辛辣,易助濕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多食營養豐富的果蔬和蛋白質,尤其是瓜類,如冬瓜、絲瓜、苦瓜、黃瓜、西瓜等。並適當食用姜、葱、蒜、醋,既殺菌防病,又健脾開胃,可多食利濕解暑的食物,如綠豆、百合、豆芽、赤小豆、薏米等。

02、適當補水

大暑天燥熱傷津需注意及時補充水分,但切勿一次大量飲水,以量少、頻次多的方式補充津液比較合適。

脾胃虛弱的人可用蓮子、荷葉、薏米、絲瓜、大棗、山楂、砂仁等具有健脾、醒脾、消食、利濕,自制涼茶或藥粥調養。

03、 忌貪涼、吃生冷

大暑節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外浮,汗孔開泄,而人們貪食冷飲、涼水沖澡、空調直吹,容易受到寒氣的侵擾。另一方面,暑天炎熱,氣温高,容易滋生細菌,所以我們要格外注意不要貪涼、吃生冷食品。

04、心情愉悦

長夏天氣濕熱,易使人心煩意亂,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喜悦輕鬆的情緒可健脾益胃。若“七情”“過猶不及”,則可直接傷及臟腑,尤其是多思、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均對脾胃和身體不利。

2、注重養生的你一定要注意這4個重點

01、暑邪:讓你氣陰兩虛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氣,夏季汗出過多會帶走體內津液,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氣陰兩虛。氣傷了以後,推動血液運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運行遲緩,很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腦梗、心梗。

祛暑邪:清涼綠豆湯

準備綠豆30g、蘆根9g、生甘草3g,先將蘆根、甘草用紗布包好,加水適量與綠豆同煮,把裝着蘆根、甘草的藥包拿掉後即可飲用,能防暑消暑。

02、暑熱:讓你咽痛、失眠

大暑時節,氣候炎熱,人們更容易“上火”,出現咽痛、煩躁、失眠等不適。再加上人們汗出過多,使得體內的水分丟失增加,還會有口渴喜飲、唇乾舌燥、尿赤短少等表現。

清熱方:吃苦味、煲水鴨

① 吃苦味

苦味食物都屬於寒涼性質,具有清熱瀉火、燥濕健胃的功效,特別適合於在炎熱的夏季食用。

② 煲水鴨

大暑老鴨勝補藥!鴨肉能夠祛熱清火、消暑。

教你一道冬瓜水鴨湯。準備1只水鴨,連同冬瓜、葱、料酒、姜等放入鍋里加水,用大火把水燒開後,再改小火煲兩個小時左右,然後加入適量食鹽即可。

03、暑濕:讓你肢體困重

大暑時節,雨水逐漸增多,濕邪最易乘機而入。

暑濕侵害人體會出現口中黏膩、頭昏腦漲、肢體困重等症狀,不僅皮膚感覺黏黏的,連內臟也黏滯起來,這就導致有些人出現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口中黏膩等不適,甚至舊病復發。

祛濕招:運動微出汗、睡前泡泡腳

① 運動微出汗

適當出汗有助驅除體內多餘的濕氣。年輕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極拳,都是出微汗適合的運動。

② 睡前泡泡腳

睡前用熱水泡腳,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加速濕氣排出,緩解下肢水腫,還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04、脾胃差:讓你胃腸難受

大暑前後濕氣重,脾胃運化能力差,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如果經常穿梭於空調與悶熱環境中,冷熱不調,如果大量喝冰鎮啤酒、吃冰激凌,更容易發生胃腸道疾病,沒有胃口吃飯等。

養胃方:玉米糊、橘皮茶

① 玉米糊

玉米屬於平補的食物,能調中健胃,無論是哪種體質的人,都可以適當吃一些。

推薦一款山藥玉米糊,用玉米粉和山藥粉按3:1的比例煮成糊狀,對胃很好。

② 橘皮茶

橘皮10克(鮮皮加倍),冰糖適量,用開水浸泡後代茶飲。能理氣開胃、燥濕化痰。

大暑吃什麼

1、清熱提神吃點“苦”

苦味食物還具有醒腦提神、解除疲勞的作用,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回覆精力和體力,減輕乏力感。

推薦食物:

苦瓜、苦菜、苦蕎麥等。

2、解暑健脾多吃豆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人容易疲勞和食慾不振。

因此,應注意健脾養胃的食物攝入。

推薦食物:

綠豆湯、蓮子等,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

扁豆、薏仁則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3、益氣養陰多喝粥

桑拿天,天氣濕悶,容易耗氣傷陰,出現虛弱無力等症狀。

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增強體質。

推薦食物:

建議多喝荷葉綠豆粥、薏米百合粥。

此外,山藥、大棗、雞蛋、蜂蜜、蓮藕、木耳等也有滋陰功效。

4、能量補充食蛋白

大暑氣温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

推薦食物:

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