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3歲前為什麼必須和媽媽睡?有些“遺憾”無法彌補
之前看過一篇報道,澳大利亞孕婦懷了雙胞胎,由於嬰兒早產,最後只有女嬰活下來了,男嬰卻被醫生宣告夭折。
不管怎麼説,這樣的事情對於母親來説是相當大的打擊,但這時卻發生了一件令人稱奇的事情。
當孕媽將男嬰抱在自己的胸口時,想要和自己的孩子做最後的告別,沒想到短短兩個小時之後,男嬰竟然吸了口氣,還開始吮吸自己的手指。
就連在場的醫生都很驚訝,這完全沒有辦法用現有的知識來檢驗,只能夠説這是來源於母親的力量吧。
其實這也是側面反映了一件事,媽媽在孩子內心的位置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與之相比的。
心理學專家曾説:“媽媽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面鏡子,也就是説當媽媽將自己的全身心都給了孩子,而孩子也會從媽媽的目光裏看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在孩子小時候的時候,媽媽就應該多陪在孩子的身邊,多和孩子互動,這是很重要的。
對於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如何培養。李玫瑾教授曾説:“孩子三歲前,要和媽媽一起睡。”為什麼會有這麼絕對的判斷呢?
這就源於如果想做一個好媽媽,那必定就要對孩子的回應足夠敏感,及時回應,這樣才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
一般情況下,在寶寶三歲之前,大多的時候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就是哭,而這個時候一旦媽媽抱着就會止住哭泣,很多原因是因為來自於在媽媽身邊的安全感。
而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都決定了孩子與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的關係,也就是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目前能夠給予孩子關愛,那麼孩子的童年生活就是健康和快樂的。
孩子需要高質量的情感陪伴,這些是保姆和其他家人沒有辦法給予的。
而母親對孩子來説情感最深,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從母親的身上感受到快樂,那麼他們以後對人生的理解也不會快樂。
尤其是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這個時候親密關係的建立對於他們未來的影響就更大。
如果孩子能夠生活在幸福有母親關愛的成長環境裏,長大以後的性格不僅開朗,更容易熱愛生活,所以説影響孩子性格,增進母子情感一定少不了母親的陪伴。
母親如果經常沒有辦法陪伴孩子的話,那麼孩子自然對母愛的需求會更加強烈,以至於孩子在以後生活中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就會將對方變為自己所有情感的寄託。
而這一最終也導致了孩子對某類情感的需求超越於正常人,也會給在和孩子交往的他人身上很多壓力,從而讓孩子和朋友之間的感情變得更為緊張。
如果説母親能夠多陪伴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以後長大就不容易形成過度依賴他人的極端性格。
對於孩子而言,母親的陪伴和父親的陪伴同等是重要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是有自己的父母陪伴的。
在孩子睡前和醒後的這段時間裏邊,可以説是建立親子關係最好的一個時間。為什麼這麼説呢?參與這兩段時間對於孩子來説影響最為深刻。
這段時光雖然説孩子還不會説話,也不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但是如果母親能夠親親孩子的臉蛋或者輕輕抱着孩子,對孩子温柔的説話,其實孩子是可以理解父母所説的話,他們也會安靜的聽着,很容易入睡。
等到孩子慢慢可以説話的時候,父母不僅可以和孩子聊天,讀繪本,講故事,其實這些可以和孩子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説媽媽們錯過了睡前這段時光,那就不用擔心,如果你能夠讓孩子在睡醒的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其實這也是一種另類的陪伴。
不管你的工作有多忙,有時候就算是下班晚了,孩子睡着了,但如果在孩子醒來的那一刻,讓孩子看到你的存在,孩子會了解到父母都是愛他的,不會擔心母親不陪伴自己,不愛自己。
羊駝媽媽結語:
在孩子的生活裏,父母一定佔據了很多的時候,而健康的親子關係一般都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能夠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和關愛。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一段幸福美麗的人生,那麼幼時的陪伴一定不能少,如果你有時間的話,請珍惜和寶寶在一起的時光。
就比如睡前和醒後這兩個時間段,可以説是對於孩子來説都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