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海島,這些疾病要當心

南部沿海一帶温度高、濕度高、鹽度高,生活在海島地區的官兵如果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能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疹、體癬等疾病。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衞生隊根據官兵的就診記錄,總結了一些易發疾病的防治方法,分享給大家。

關節要保暖 忌涼怕風寒

某雷達站油機員老李有個“老毛病”,每天起牀或將要下雨時,他的手腕和腳踝就隱隱脹痛。一次,衞生隊組織體檢,帶隊的廖醫生髮現老李的手腕有輕度腫脹、活動度下降,經過仔細檢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考慮到老李病情較輕,廖醫生推薦他用温熱療法進行理療。經過一年多的堅持治療,老李的症狀得到了緩解。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對稱性遠端小關節腫痛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常侵犯手指、腕、踝、足等關節。早期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有的患者還會出現晨僵症狀,即清晨起牀後病變關節發僵、發緊;晚期可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喪失。

寒冷潮濕的環境會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熱敷關節可以舒張關節周圍血管、增加血液供應,減輕關節內的炎症反應。建議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戰友每天用熱水泡病患部位,一方面可以緩解疼痛,另一方面有助於減緩疾病進程。此外,海島大多數時間較為炎熱,空調、電扇的使用頻率較高。戰友平時要注意空調温度不能太低、不要直吹風扇、睡覺時蓋好毛巾被,以防受涼,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

如果患者的疼痛症狀較為明顯,服用藥物的同時還可以採取温熱療法、紅外線療法等理療方法進行輔助治療,以增加關節血流量,減少炎症反應,減輕疼痛。有研究顯示,吸煙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的頻次、劇烈程度呈密切的正相關性。建議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戰友儘早戒煙,或減少吸煙的頻次和數量。

衣物勤換洗 皮膚少煩惱

大部分雷達站地處海濱,常年大霧瀰漫。進入梅雨季節,空氣濕度更高。在這種環境下,濕熱體質的官兵容易患濕疹、體癬等皮膚病。皮膚病雖不是重大疾病,但頻繁發作會影響官兵的情緒和訓練質量。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症,皮膚表面常有紅色斑丘疹,急性期可有液體滲出,瘙癢較為劇烈,易反覆發作,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引發皮膚感染。體癬易發於體表密閉、濕潤部位,患處皮膚一般會出現水泡、糜爛,伴有瘙癢。需注意的是,癬為體表真菌感染,具有傳染性。

預防濕疹、體癬等皮膚病,官兵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幾點:勤換衣物、鞋襪,保持衣物乾燥、透氣;儘量避免日曬、動物皮毛等刺激;不要混用拖鞋、浴巾等洗漱用品,防止交叉感染;可適當多吃有祛濕止癢、解毒消炎功效的食物,如韭菜、番茄、苦瓜等。

若官兵患了濕疹、體癬等皮膚病,瘙癢發作時不要用指甲抓撓,可以通過拍打或者冷水沖洗的方式止癢,以減少皮膚破損,防止二次感染。平時儘量穿寬鬆的衣物,避免化學纖維和毛織品直接接觸皮膚。

海鮮味道好 多吃易痛風

某雷達站戰士小鮑平日愛吃海鮮。一年前,他右腳大拇趾突然劇烈疼痛,影響正常行走。由於疼痛反覆發作,小鮑到衞生隊進行檢查。衞生隊樊醫生接診後,發現小鮑尿酸值超標,診斷為痛風。樊醫生為小鮑開了降尿酸的藥物,還叮囑他以後少吃海鮮。

痛風是尿酸鹽沉積所致的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畸形,多發於腳趾、手腕等部位,嚴重者會出現痛風石,損傷關節骨骼,影響關節正常功能。海鮮在海島官兵的飲食中佔有較大比例,如果攝入過多,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會增高,容易發展為痛風。

痛風患者日常飲食應嚴格限制富含嘌呤的食物,特別是急性痛風發作時,應禁止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肉湯等。痛風未發作時,可以適量食用雞蛋與牛奶,以保證機體蛋白質的攝入量。雞蛋與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它們的嘌呤含量不高,是痛風與高尿酸血癥患者補充蛋白質的極佳食品。

控制尿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大量飲水,促使尿酸隨尿液排出,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飲料代替水。不少飲料中含有添加糖,攝入果葡糖漿等糖類會影響腎臟對尿酸的代謝。痛風患者應減少飲料以及高糖食物的攝入。(周楚昕 沈 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8 字。

轉載請註明: 駐守海島,這些疾病要當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