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
我們可以用“能量守恆定律”來理解吃飯。
人活着就要吃飯,要工作,即便什麼事情都不做,成天躺在牀上,也要呼吸,翻身,一樣消耗能量。更何況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能量消耗就大,隨着勞動量消耗相應的能量。
消耗的能量需要隨時補充,可以多,也可以少,就是不能沒有,但是合適最好。譬如,你今天總消耗一萬大卡熱量,就要吃進去一萬大卡熱量。經常性吃多,用不完,就變成脂肪在體內堆積,肥胖,各種營養過剩性心腦血管疾病就會出現。經常性吃少,營養不良,血虧氣短,各種營養缺乏性疾病也是出現。
消耗能量是以細胞燃燒來體現,學術叫做代謝。補充能量主要就是吃飯,吃進去各種食物,在體內進行分解加工,補充消耗掉的能量。所以説,消耗多少要補充多少,如同汽車,加多少油,跑多少路。
所有食物,無外乎三大營養成分:脂肪、蛋白、糖。其次還要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保持營養的均衡。
很明顯的道理,所有食物的營養成分和含量都不一樣。譬如動物肉,豬肉和牛肉不一樣,營養成分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即便是同一頭豬,不同部位的營養成分和含量也不一樣。這就決定了人類的食物構成不能單一化,牛肉很營養,只吃牛肉就不行。
但是生活沒有格式化,都不在一個模式裏,所在地域、生活習性、物質條件,註定了吃的食物、進餐量和飲食習慣各不相同。譬如高原雪域的人們,常年的糌粑奶酪牛羊肉,就活得很健康。海洋漂泊的人成天白水煮魚一樣活得很好。但是都有一個基本原則不會違背,這就是吃進去的能量,必須抵得上消耗掉的能量,不管你吃的是什麼食物。
有了上面兩個方面的分析,一天吃幾頓飯就容易理解了。
核心是能量密度和均衡營養成分。
人體吸收和消耗的常規能量是糖,糖廣泛存在於主食,還很大量。譬如稻米和麪粉的含糖量,分別是77.9%和75.2%,簡直可以當做食糖,所以足夠人體對熱量的需要,只有過分,沒有不足。這就是人們肥胖和現代富貴病的根本所在,糖吃多了。所以前面説的“能量守恆”也是人體吃飯工作的能量出入定律。
一天吃幾頓飯主要是習慣。
追溯我們的吃飯歷史,最多的就是一天兩頓飯。中間很富裕時期,譬如北宋,比較普遍三頓飯。後來又是大多兩頓飯,很多文獻都有記載,無須更多考證。直到我國解放初期,還是多數兩頓飯,蘇聯老大哥看不下去,強烈建議三頓飯,於是我們認真實行了一天三頓飯的吃飯方式。
一天兩頓飯,甚至一天一頓飯,宗教界長期有堅持。佛家就是過午不食,最早就是一頓,譬如佛祖時代,早功課後,僧侶們結伴去到村莊人家,每人化緣七家,就往回走,路上大家把各自化緣得來的食物均均吃了,回去再不吃飯,也沒得吃的。這樣一天就是一頓飯。不像現在的和尚,一天三頓,好米好面使勁造,個個吃的紅光滿面。
一天吃幾頓飯對身體好,更科學?
科學表現在營養供需平衡上,不體現一天吃幾頓飯上。然後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我就好幾年過午不食,不吃晚飯,第一週感覺不適,到點要吃飯,不吃睡不着。後來很快習慣,不吃晚飯一夜胃裏沒負擔,反而睡覺踏實,而且到飯點的飢餓感變成享受,快感。至於説到肚裏空了,胃壁摩擦會傷及胃黏膜,引發胃部疾病。這樣的話不值得相信,想想腸胃的生理結構特點,就是不怕摩擦,因為它能隨時分泌大量的粘液,再大的摩擦也化為烏有。這道理不細講,都有體會,倆口親熱,正是這樣的粘液起着潤滑作用。否則的話,諒你是根擎天柱,每日裏摩擦,早就磨成繡花針了。所以胃壁不怕摩擦,它自己會有調節,根本不會自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