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睡醒就哭是怎麼回事?3種原因,第三種要重視,影響性格智商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健康

莉莉(化名)的寶寶已經一歲半了,最近為寶寶睡覺的事操碎了心。原本是個睡眠質量高的“天使寶寶”,可這幾天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是一睡醒就哭,有時還大哭不止,怎麼哄都沒用。白天的精神狀態和進食情況都不錯,就是每次睡醒就哭鬧,也不知道是哪裏出了問題。

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孩子睡醒就哭的現象,在老人的眼裏“小孩子睡醒就哭是因為有起牀氣,大些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帶着疑問我查閲了相關資料,總結了一篇關於孩子睡醒就哭的原因。其中兩種是心理發育必經的過程,第三種則是家長育兒方式出了問題,家長要予以重視。


孩子睡醒就哭是怎麼回事?第一種原因: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睡醒後哭鬧,會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年齡在0~3歲之間比較常見,尤為0~1歲居多。這個階段的寶寶睡醒後哭鬧大部分原因是安全感缺乏,與家長的育兒方式和所處睡眠環境有關。

孩子缺乏安全感產生的睡醒後哭鬧主要分為如下兩種情況:

①剛出生的寶寶在脱離母體後,周圍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説都是陌生的。當他們熟睡的時候能夠短暫忘卻這種陌生感,受生理機制的影響,可當他們

從睡夢中清醒時會失去這種安全感

,出現睡醒就哭的情況。這種睡醒就哭的原因除了缺乏安全感之外,也有可能是寶寶飢餓了。

②如果孩子在睡覺前是被家長哄抱睡着的,當

孩子醒來後發現自己入睡前的環境和醒來時不一樣

,就會產生陌生感和不安全感,從而出現睡醒就哭的現象。


孩子缺乏安全感引起的睡醒哭鬧,家長這樣應對

0~3個月的寶寶,睡眠模式要順應寶寶的睡眠需求

,奶睡、抱睡、哄睡等各種只要讓寶寶可以睡長覺的方式都可以用上。這個階段的寶寶尚未建立規律的睡眠模式,對大多數寶寶來説,培養自主入睡在這個階段顯得不大現實,仍然以建立寶寶對外界環境的安全感為主。

②在哄睡寶寶時,

在寶寶昏昏欲睡的狀態就放在牀

上,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寶寶入睡潛意識“我是在牀上睡着的”。寶寶在醒來時發現自己醒來的環境和入睡環境一樣,得到的安全感充足,能夠減少睡醒哭鬧的情況。


孩子睡醒就哭是怎麼回事?第二種原因:分離焦慮

孩子在7個月左右會出現分離焦慮,表現為當孩子和父母分開時,會表現得哭鬧不安。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會持續到1週歲,甚至到2週歲,因為處於特殊的情感連接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多重視。

家長總是不辭而別容易加劇孩子的分離焦慮,從而出現睡醒大哭

分離焦慮感:

很多家長在平時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在睡醒後父母又經常消失不見,這樣會加劇孩子的分離焦慮感,從而出現睡醒後就哭的現象。


面對孩子分離焦慮期,可以這樣做

孩子的分離焦慮期,屬於比較特殊的時期,這是不可避免的。

家長平時要多陪陪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

如果要離開孩子去辦什麼事,要提前和孩子説好,不要趁着孩子睡着後偷偷摸摸離開。


孩子睡醒就哭是怎麼回事?第三種原因:沒有睡到自然醒,家長要重視

自然醒:如果孩子沒有睡到自然醒,而是被迫性醒來(家長的擾亂、無法接覺、環境影響等)時,就會出現睡醒就哭的情況。一般來説沒有睡到自然醒的原因是晚上睡得太晚、睡眠質量太差所致。

孩子沒有睡到“自然醒”這是一件傷害很大的事,代表着孩子的“沒睡好”

。在大人的睡眠模式裏都會有這樣的感知:晚上如果沒睡好,第二天整個人感覺記憶力差,一天都在想睡又清醒的狀態中度過。而且還伴有情緒上的煩躁、反應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對於孩子來説,睡不好傷害更大:

①影響學習能力:

有研究表明孩子晚上睡眠不足,會損害孩子的語言創造力、抽象思維能力、概念形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影響孩子今後學習能力的至關因素,短暫的睡眠不足可能對孩子的影響只是睡醒後的哭鬧,長期性的影響就是孩子學習能力低下。

②影響孩子性格發育:

孩子睡不好,除了睡醒後的哭鬧,還有就是孩子白天的表現得“纏人”。總是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發脾氣、入睡困難等。這些性格的表現與孩子睡眠不足分不開關係。

③對孩子身體發育造成影響:

孩子通過睡眠補充能力、增強抵抗力、長得更高更壯。如果長期缺乏睡眠,則容易導致孩子身高發育受到影響、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等。


解決孩子因“睡不好”引起的睡醒大哭,家長可以這樣做

①提前半小時哄孩子睡覺:

排除孩子身體不適,如果是因為“睡不好”引發的起牀氣,家長可以在晚上提前半小時~1小時哄孩子睡覺。

②白天小睡適當地接覺:

白天的小睡對孩子來説非常重要,不僅有利於增加孩子的適應能力,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如果小睡時間較短(不超過半小時),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地接覺,以保證白天小睡足夠。

③規律的作息:

給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更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平時家長在瞭解孩子的日常習慣後,可以逐漸開始訓練孩子規律的作息習慣。


CiCi媽寄語:

寶寶睡醒就哭,這不是一件必然發生的事情,而是孩子的身體給予家長的“警示信號”。至於是哪一種,家長可以根據上述描述的表現進行判斷,進而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