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的三個性格缺點,如不早點助其糾正,將來他很難有出息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健康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有缺點是肯定的,其中有些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一定要經歷的,但也有的屬於原則上的問題,家長一旦遇見了就要及時糾正。

否則,不管是交往能力還是自身成長,都會對孩子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有點缺點不是壞事,於是選擇了包容忍讓甚至直接忽略。但也有的家長太過嚴格,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反而讓孩子恐慌異常、陷入焦慮。

這些都是不科學的觀點,對孩子的缺點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是“為他好”。

以下孩子的三個性格缺點,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

一.太沒主見

接觸過的一個孩子,就是這樣懂事得讓人心疼。

有次孩子肚子不舒服,家長又沒辦法請假,就把孩子放在了老人家,老人看孩子總跑廁所,圖方便就給孩子找出以前的拉拉褲穿上了,結果沒兩天小屁屁都紅了。

這孩子從頭到尾沒一句抱怨,為了讓老人省心還不喝水,讓他躺着就安靜躺着,讓他吃藥就吃藥,連拒絕穿拉拉褲都不會。

孩子太過於聽話,有時反而讓人覺得有點悲哀,多半是家庭教育太過嚴格的結果。

那些在家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情商很高,會觀察並且調整自己的狀態,從而適應環境,或者尋求他人的幫助。可沒有主見的孩子,由於不夠自信,做事缺少動力,甚至打碎了牙也只敢往肚裏吞。

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

1、 接納

接納孩子的觀察和跟隨,孩子只有覺得有信任感,才會行動,家長要給孩子適應的機會,更好地積攢能量。

環境對沒主見的孩子很重要,接納孩子在某種環境下的“不良反應”更重要,比孩子更沉得住氣觀察,才能讓他有機會漸漸找回自己熟悉的感覺。

2、 向內找原因

如果孩子有這種問題,家長一定要反思,察覺自己是不是總插手孩子獨立做事的時光?是不是總覺得孩子會做錯,急於告訴他哪個是對的,哪個不應該做。

家長的經驗確實更多,可你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的只是引導作用,你應該比孩子更慢一些。

多些等待和耐心,知道孩子的性格特性,更能幫助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這樣久了孩子自然忘了如何思考。

3、 高質量陪伴

在陪伴中,讓孩子説了算。

先聽孩子的建議,然後做出正向的鼓勵式回應,不斷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自由探索,多説:你可以、一起來、相信你可以做到……這樣的話語就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最後,你還可以利用遊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更好的理解什麼叫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二.推卸責任

這類孩子總是把錯誤指向別人,即便真的是自己做錯了也會在最開始嘴硬,逃避責任。

朋友是幼兒園老師,她説昨天班級裏的玩具被弄亂了,一個小男孩找她問怎麼辦。

結果,就在朋友和他一起收拾時,另一個小男孩拿起地上的玩具就扔得很遠,讓他撿回玩具放到原處,結果他指着之前那個男孩説“都是他的錯”,最後兩個孩子都哭了。

秩序感是孩子一直追求的事情,一旦秩序感被打破,孩子就會在慌亂中推卸責任,有時並不是本意,卻顯得很有力量。

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

面對喜歡推卸責任的孩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接受自然懲罰,即承擔自己造成的後果。

比如傷害了別人或環境,就要重新修繕、溝通、緩解。玩具壞了就不能再玩;傷害小朋友就要在情緒穩定後積極道歉;破壞了環境就要整理。

如果沒有做到,就不能進行下一項工作,這就是規則。

家長不要總是説教,要讓孩子真的知道自己到底造成了哪些後果,只有看見了才會感受到,承認錯誤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直接解決問題。

三.做事三分鐘熱度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玩玩具、交朋友,都總是三分鐘熱度,玩一會就不玩了,或者前一秒還是好朋友,後一秒就不歡而散。

這樣的孩子總是在找一種安全感和新鮮感,説白了就是專注力不好,如不早點助其糾正,將來他很難有出息。

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

1、 觀察孩子的喜好

孩子只有在喜歡的事物上才會堅持,因此,家長應該允許孩子在沒找到真正喜歡的事物前自由探索。

如果發現孩子對某一樣感興趣,家長就可以多準備類似的,或者延伸的玩具,慢慢帶動孩子多努力一些。

2、 給孩子鼓勵

如果孩子真的專注地完成了一件事,一定要及時鼓勵,這將給他最直接的力量。越是被家長看見,孩子就會越有成就感,做事情信心更足,哪還會放棄呢?

孩子再有缺點,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才能改正,他的問題與教育環境脱不開干係,家長若不反思不改變,孩子將來怎麼會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