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此物入藥可除濕利水、分清去濁,體內有濕、精濁色黃者服之即緩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健康

濕邪擾身是影響現在很多人健康的一大病邪,中醫認為濕氣屬於陰邪,濕氣重則體內陰盛,且有“陰勝則陽病,濕勝則陽弱”之説。故而體內濕邪重者,多會出現脾陽較弱、腎中陽弱等情況。

同時濕邪有黏滯的特性,濕熱藴結於體內常會使人感覺渾身黏膩,一身不爽。重者還會出現小便不暢、澀痛難忍,甚至出現尿黃髮臭、精濁不清且色黃等情況。所以現代很多人養生都喜歡祛濕以養生,但是在諸多的中醫良藥裏面能夠祛濕的藥材不勝枚舉,除了常見的除濕藥材外,很多人對於除濕的中藥並不是十分了解。

比如這味叫做“萆薢”的除濕良藥,很多人甚至對此物的名字都十分陌生。在諸多的除濕中藥裏面,萆薢可以説具有非常鮮明的除濕特點,它有很多其它藥材無法超越的除濕特性。

在《雷公炮炙論》中記載,萆薢具有除“陽明之濕而固下焦”的特性,入藥最能除濕去濁。《滇南本草》中也説到,萆薢可“利膀胱水道,解赤白便濁”。而《得配本草》中對於萆薢的記載更加詳細,書中説到萆薢可“去濕邪而固下焦,能解周身之濕痹、骨節寒濕、膀胱宿水、精濁不清”,可以説是全面而到位的描述了萆薢的作用。

而到了現代中醫裏面人們根據古人的總結得出結論,萆薢乃是一味“利水除濕、分清去濁、祛風除痹”的良藥,服之有消體內一身之濕、解水道精濁不清的妙用。

1、中藥萆薢可緩解下焦濕邪藴結導致的膏淋諸症。

古人記載膏淋之症的時間説到:膏淋之狀,尿與精混,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如鼻涕。其實這種症狀就是我們現代醫學所説的乳糜尿,小便如同米湯、豆漿一般。

而中藥萆薢有除陽明之濕而固下焦的作用,入藥最能去濁而分清,像此類膏淋、小便澀痛之症,中醫裏面則常用萆薢同石菖蒲、茯苓、車前草、益智仁、烏藥等同用即可有效緩解。

若是體內濕熱兼有熱火者,則還可以加一些金銀花、木通、蓮子心等藥材同用,兼能除濕清熱。倘若是水道結石之淋證,則也可用萆薢同金錢草、雞內金、海金沙等藥材配伍,亦有利濕通淋之功。

2、中藥萆薢可以緩解濕熱下注導致的小便混濁、濕熱帶下之症。

當體內的濕熱之邪下注於膀胱之時,最易引起小便色黃不清、渾濁等情況,而此類情況也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民間有記載,此時單用萆薢煮水代茶飲,即有清熱除濕以分清別濁的作用。而中醫裏面也常會有萆薢配伍茯苓、車前草、黃柏等藥材同用,可以有效緩解小便發黃、渾濁不清的症狀。

而對於女士來講,當濕熱之邪流至下焦之時,則常會出現濕熱帶下、有異味等情況,此時也是常用萆薢入藥緩解。中醫常用萆薢同薏米、土茯苓、山藥、黃柏等藥材同用,具有很好的緩解之效。而若是濕熱過甚的話,則還可同豬苓、澤瀉之品同用,其除濕之效更佳。

3、中藥萆薢可以緩解濕熱內侵導致的各種痹證。

濕邪粘滯於內,陽氣難以舒展,久而久之濕邪就會侵入肌骨而出現痹證。此時則常會伴有腰部、膝部疼痛紅腫,筋骨關節舒展不利、難以屈伸等情況,對於此類濕痹之症,萆薢也是可以有效緩解的。

像濕熱偏重而引起此類情況,可使用萆薢同薏苡仁、防己、黃柏等藥材配伍;若是陰勝損陽引起的腎中之陽不固導致的此類情況,則可用萆薢搭配補骨脂、杜仲、牛膝、山茱萸、木瓜等藥材同用,還能起到除濕且固腎的良效。

不過,萆薢除濕去濁之效雖好,但是因其利濕之性過於滑利,故而有損陰傷陰之弊端,所以對於本就屬於陰虧不足體質的人來説,此物是不宜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