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前,別隻關注孩子成績,幫娃養成這4種能力更重要

12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分水嶺。

12歲以前,相比於成績,父母更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這4種能力,尤為重要:

  • 與同伴交往的能力

賴斯·吉布林在《人際交往的藝術與技巧》一書中説:“如果一個人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打交道,不論他的工作和職務是什麼,他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的行程。”

未來是一個合作的時代,想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想法,就需要具備與同伴交往的能力。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這種能力呢?這些方法可以用起來:

首先,給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不論是小區孩子聚集的遊樂場,還是公園、學校,在同伴多的地方,他更有機會交到朋友。

其次,尊重孩子的交往自由。孩子們的友誼往往純粹簡單,跟誰玩全憑感情。如果父母加以干涉,比如要求孩子只跟學霸玩,會讓孩子內心困惑不安,從而阻礙正常的交往。

12歲前,別隻關注孩子成績,幫娃養成這4種能力更重要

最後,接納內向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不是特別外向的那一類,他只是性格與其他孩子不同,他也有交朋友的需要。

作為父母,需要更加耐心給予引導,幫孩子尋找玩伴。內向的孩子,跟朋友交往時,會更珍惜友誼。

  • 保護自己的能力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講述了少女房思琪被老師長期傷害,最終精神崩潰的故事。

最可悲的是,少女飽受恐懼和折磨,偷偷向父母暗示老師的所作所為,甚至把她的遭遇當成別人的事情講給父母聽時,父母卻完全不理解。

直至房思琪發瘋被送進精神病院,她的父母都沒有發現孩子受到的傷害,更沒有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現實版的“房思琪”,家長必須教會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12歲前,別隻關注孩子成績,幫娃養成這4種能力更重要

首先,幫孩子建立安全意識。不論是居家安全,還是性安全教育,對於孩子可能觸碰到的危險,父母不僅要心裏有數,還要用適當的方式解釋給孩子聽。循序漸進,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識。

其次,跟孩子建立信任感。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遇事敢向父母傾訴,才能幫助他們遠離傷害。

最後,持續學習。安全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父母也有知識盲區,不妨跟孩子一起通過書籍、遊戲、講座等途徑不斷拓寬自我保護的知識和方法,真正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 自主學習的能力

“不輔導作業父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一句話説出了父母輔導孩子學習時的緊張與焦慮,而其根源在於,孩子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呢?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説,孩子不可能既討厭學習,又能把學習搞好。

因此,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改變“學習苦”的認知。

如果父母覺得學習是個苦差事,孩子就很難從中發現樂趣。

《論語》裏有一句話描述了孔子的學習狀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我們普通人雖然很難達到孔子這種痴迷學習的狀態,但至少可以努力追求專注當下的快樂。

將這樣的快樂傳遞給孩子,孩子更容易愛上學習。

同時,還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裏有一個細節,尹建莉去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的孩子已經上初中了,但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媽媽還是藉着送水果等機會各種盯梢。

媽媽十分辛苦,孩子卻不厭其煩,不僅成績差,親子關係也很緊張。後來,朋友聽了尹建莉的建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孩子在初中最後一年立刻從學渣逆襲為考場“黑馬”。

  • 時間管理的能力

美國的心理科學學會做過研究,孩子成長到六歲,一定要學會認識時間,成長到八歲,要學會安排時間。

12歲前,別隻關注孩子成績,幫娃養成這4種能力更重要

12歲前,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在《學習的格局》中給出了答案。

首先,幫孩子建立對時間的感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引導孩子關注現在幾點鐘,我要幹什麼,一集電視多長時間。

其次,教孩子衡量時間。幫孩子估計在一段時間自己能做多少事,比如,黃老師在孩子一年級的時候,給孩子買了各種款式的沙漏,通過沙漏計時,讓孩子知道自己每天寫作業需要多久。

最後,給孩子安排時間的自由。經過統計,黃靜潔發現孩子寫作業需要15分鐘,如果孩子可以提前完成作業,那麼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由孩子支配,不會再額外增加作業。

童年,是每一個孩子最珍貴的年華。

身為父母,請竭盡所能幫孩子培養這四種能力,他將受益終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9 字。

轉載請註明: 12歲前,別隻關注孩子成績,幫娃養成這4種能力更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