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説身體學會畫圓,就能學成太極?
太極拳運動,便是依循宇宙循環的規律,渾然一元綿綿不斷,週而復始,圓而神通,靡有窮際。
鄭曼青説:“太極拳之所謂圓者,以其效法太極。”實屬真知灼見。按圓之中心點與其任何一邊距離皆同,即圓周之任何一點所負之力俱屬相等,這就是圓的特性,如以力觸其一面,則面面皆動,觸其一點,則點點皆應。所以真正打太極拳的人,不容任何人摸着與觸到,因其動作皆圓的緣故。
太極拳雖非球體,以其效法於圓,故不論其身法、手法與步法,無不必須走弧形,劃圓圈,決無直往直來、直上直下的動作。惟有動作螺旋式地旋轉為大小不等的弧形環形,才能使關節圓轉如意,手臂足腿鬆柔圓活,筋肉纖維得到舒適之運動。
比如太極拳的兩人推手,原是一種競技性的運動,而其克敵制勝,則完全基於圓力之作用。鄭曼青説:“太極拳之力,譬如薄於一紙片,其對方襲擊之力,譬如長江大河滾滾而來。何以御之?若以正面御之,雖千尋鐵鎖,不足為用也。然此一紙片沿其流,順其勢而去之,則紙片又何能傷也。雖然紙片可謂薄弱矣,苟助之以速,譬置貼於馬達之軸,使其同轉,逾其速度,增至每分鐘二三千轉,此時各紙片突然離軸而去,勁木遇之則折,太極拳以無力而致於有大力,即此意,亦即此理。”這就是技擊家的球體運動,戰略家的圓形攻勢。
又説:“以石或鐵,擊乎繩之一端,又一端執乎手,蕩而擲之為圓圈,手之所執為中心,鐵石受擲之力向外曰離心力,因繩牽引之力向內曰向心力,此時繩雖弱質,則別見有緊張之氣勢,其氣勢之強弱,視其運轉之遲速推移,此即太極拳之推手,所謂似抱鋸式之較手也。倘我所得受向心力較大,而還之以離心力亦大,然我所得受之向心力雖大,卻得運而去之,以我得體圓之效用也。但還之以離心力,則彼不能運而去之,必彈出於尋丈之外。此單于向心力、離心力兩點而言,亦僅見圓力作用之一斑耳。”
太極拳每一架式的開合虛實,起落旋轉,都是由一個圓圈構成。所謂“妙手一着一太極”,指的就是一有動作,就打一個圓圈。不過這個圓圈或大或小,或有或無,因人而有不同。初練的人圓圈大,可以看見,續習日久,或到得心應手時圓圈便愈來愈小,甚至普通人最後看不出他有圓圈了。須知這個圓圈,原有一陰一陽兩種力量, 一虛一實,一柔一剛,虛實互滲,剛柔相濟,這就是太極拳的妙手。
俗語説:“行家一出手,知道有沒有。”有什麼?看你有沒有動,看你有沒有圈。行家一動,內外、上下、左右無有不動;一圈,內外、上下、左右無有不圈。不過這個圈,有全、有半、有正、有斜、有逆、有順、有直、有橫,在整個拳套內錯綜地交織着,不管你前進、後退、上起、下落、左旋、右轉,都是走弧形,劃圓圈的。因為只有圓形勁力,才可隨時變化靈活,才不會遭人所發而能變化發人。出掌發拳,如不垂肘扭腕,即無震動與摧力,吾人能悉圓中之妙,即是獲得太極之功。
一點着地,即可運轉自知,支撐八面。初練太極拳時,轉圈的幅度較大,久久習之,轉圈便逐漸縮小,這就是“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的演練過程。如能練至別人在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時,即所謂“精煉已極,極小亦圈”,“由有形而歸於無跡”的最高成就。大凡練拳或推手,在長期的練習中,你會體會出功力深厚者,身體各部分的轉圈都很細微,一般所謂“只有圈的意思,沒有圈的形式”、“緊小脱化”就是這個意思,非細心揣摩不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