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期待,一個新生命降臨人世,迎接他的爸媽開始新手上路了,這是滿心歡喜卻又不可避免會存在手忙腳亂的時候。
尤其是某一天,小寶寶突然出現某種不尋常的表現或者狀況,新手爸媽估計很容易懷疑自己的判斷。
比如,在育兒羣裏,經常會看到有寶媽發問:“我的寶寶兩到三天沒有大便了,他是不是便秘了?要不要給他吃點什麼催排便?”
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認知誤區。
因為真正的“便秘”在醫學上是有明確指標性和分類,不是簡單的幾天沒排便就能定性為“便秘”的。
而且便秘按照引起原因來劃分,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
想要知道孩子是否便秘,就需要了解與“便秘”相關的四個概念,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一般來説,除了正常排便之外,嬰幼兒期間最常見的是偶發性排便不暢,少見的是功能性便秘,罕見的是器質性便秘。
一旦弄清楚了這四者的區別,家長們就知道該如何從容、有效去應對了。
一、正常排便。按照孩子的年齡段進行劃分,正常孩子的排便頻率是這樣的:
1、出生至滿月階段,尤其是在第一週裏,大多數嬰兒的排便是大概是一日三四次,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可能是五六次以上。只要大便的質地是軟的,糊糊狀都不用過於擔心。
2、2月到3月齡這段時間,孩子的消化功能稍微完善一些,大多數嬰兒排便頻次為一日兩到三次。同時也存在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就是有的嬰兒可能一週僅僅排便一兩次。
這也是由於消化系統變強了,寶寶完全吸收了母乳轉換為營養供給身體。
3、3月齡到一歲左右,排便逐漸變得規律起來,大便質地也會變得稍微硬一些,開始逐漸成型了,很多時候孩子會餐後排便。
4、到了2歲左右,大多數幼童都形成了較為規律的排便頻次,至少是一日一次排便,有時候會一日兩次或者兩日一次。只要孩子的排便頻率大致一致,固體成型而且質地柔軟就不必擔心。
二、偶發性排便不暢。既然有正常的排便頻率,那自然對應存在不正常排便的情況。其中之一是偶發排便不暢情況。
其實就是上文裏提到的孩子一兩次或者兩三天沒有排便的情況。
之所以説是偶發,就是因為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小、頻次低。
比如一週僅有一次是兩三天沒排便,而且孩子也沒有出現其他不良的身體信號,比如食慾不佳、主觀性不願意排便這類現象。
那麼,家長一定要放寬心,這真的不是便秘,這或許只是孩子進食少了或者消化功能好了導致沒有轉成大便而已。
真正的便秘,尤其是功能性便秘是有明確症狀的。
三、功能性便秘。一般在嬰童階段出現的便秘大多數是功能性便秘。
其具體症狀有:
1、孩子排便次數減少至每週不超過兩次;
2、存在有排便困難史,例如有便意但排不出大便;
3、過去經常存在排便疼痛或排便費力情況;
4、排出的大便形狀粗硬,帶有便血呈現紅色,甚至能堵塞廁所。
以上症狀至少包括2項,並且持續時間為一個月,才能判定為便秘,需要引起重視。
同時,如果孩子存在輕度便秘,這時候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來預防和改善這種情況。
例如,讓孩子養成愛吃蔬果的習慣,尤其是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
水果中,推薦蘋果、梨子、西梅等,主食可以多吃粗糧食品,推薦全麥麪包、五穀雜糧這些。
還有就是一定要多給孩子喝水,兩歲以上的幼童一天可以攝入1000毫升的水量。
如果是重度便秘,那就需要帶去醫院進行診斷,由醫生開具使用一些促排便的藥物,也就是大家常説的瀉藥,或口服或外用。
常用於兒童的口服類瀉藥是乳果糖和聚乙二醇,外用的自然就是開塞露,當然用肥皂條也可以。
四、器質性便秘。這種便秘其實是一種疾病,而且大多數是原發性疾病,需要進行醫療檢查進行確診,想要治癒也必須進行醫療干預。
嬰幼兒常見的器質性便秘通常是先天性巨結腸導致的。
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必須相信醫生,尋求小兒外科的幫助,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這才是呵護孩子身體健康最好的方式。
新手爸媽初為人父人母,肯定會面臨許多的突發狀況,可能在驚慌失措之下馬上帶孩子直奔醫院。
遇上醫術醫德好的醫生,可能只是虛驚一場。遇上醫術醫德不好的醫生,可能就存在過度治療的問題。
無論怎樣,事後回想起來總會悔不當初。
所以,為了減少這種後悔,新手爸媽還是在科學育兒的道路上早做準備吧。
【文章寄語】:
用知識武裝頭腦,少走育兒彎路和歧路。
【題外話】:
你家寶寶出現便秘時,你是怎樣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