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把衣服收好了,快給我錢吧!“
“媽,我把地拖了,給我零花錢……。”
……
同事説,自從實施了家務獎勵計劃後,孩子變成了做什麼事都“明碼標價”,在羣裏跟其他幾個寶媽聊天,這一聊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有這個情況,那麼孩子做家務到底要不要給獎勵呢?
最好不用金錢獎勵做家務
關於孩子做家務,我們要給孩子首先樹立一個意識,那就是你是家庭的一部分,你就應該為這個家庭做事。特別是那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就更不該用錢做獎勵。
例如孩子就應該及時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玩具和書籍;幫助父母倒垃圾,疊衣服等,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自理,擁有一個家庭小主人翁的意識和責任感。
另外對於家庭職責範圍內的家務,也是不能用錢獎勵的,父母可以經常組織全家大掃除,有意識讓孩子參與到做家務中,讓孩子理解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別人的事要幫着做。
當然如果是爸媽私人的事情,就可以機動用錢或禮物來獎勵,例如幫爸爸洗車,幫媽媽照顧花草等,總之,關於孩子做家務,儘量少使用物質鼓勵,多用精神獎勵。在孩子做家務時,肯定所看見的,及時採用正面激勵,讓孩子獲得自信,認可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
還記得轟動教育界的“東方神童”嗎?2021年11月9日,年僅38歲的魏永康因病去世了,短短半生卻經歷了別人一輩子都無法經歷的事,自小被稱為“神童”,13歲考入湖南湘潭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碩博連讀。但是他“神童”的輝煌卻停止於此,被學校勒令退學,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下雪天了,他還穿着單衣和拖鞋在校園穿梭,不懂更換衣物;窩在宿舍看書,忘記了去上課和論文答辯;寢室衞生不懂打掃,臭襪髒衣服隨處可見。人們説他是“智力方面的神童生活方面的弱智”,而這一切的原因,在於他的母親。
從小到大,她的母親曾學梅就跟很多父母一樣,只要孩子讀好書,不讓孩子做一件家務,而魏永康母親更是將事情做到極致,連擠藥膏都能代勞,從孩子起牀,穿衣,吃飯都一手包辦。
甚至在孩子高中時候,為了讓孩子可以多看書,還餵飯給孩子吃,一直到上了本科,都是母親曾學梅一路陪讀照顧的,而到了中科院,沒了母親照顧,魏永康就什麼都不會了。
所以,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活,是害了孩子。你越不捨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最好的教育其實就發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做家務是一種生活技能學習,他可以幫助孩子鍛鍊動手能力,提供精細動作訓練,讓孩子學會思考,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培養孩子責任感,增進親子關係的有效方式。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積極做家務?
關於孩子的教育更多的需要引導,當然做家務也不例外。
1.拆解家務步驟讓孩子模仿學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任何事情都好奇,包括家務,當孩子想參與家務的時候,千萬不要以孩子小為理由,就拒絕了孩子,而是要慢下來,將步驟分解告訴孩子,例如疊衣服,可以告訴孩子先展開衣服鋪平,然後再從袖子開始往內折等。
另外在孩子操作過程中,我們要用描述性的語言對孩子的成果給予及時性鼓勵和肯定,讓孩子多練習也就熟能生巧了。
2.按照孩子能力分配家務
當然家長也要根據孩子能力情況,還有安全考慮,來分配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如果太簡單孩子會沒成就感,太複雜又怕孩子有挫折感,反正就是量力而行。
3.把家務變成遊戲
孩子天生就愛玩,如果在做家務中融合一些遊戲,也許可以更加積極讓孩子參與進來。
4.家長以身作則
家庭是全部成員的組成,每個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家務表,填上時間和每人每天固定的家務事項,進行分配打卡,對於指定的家務沒完成就要懲罰,對於追加多幹的活也要獎勵和表揚。
其實孩子都喜歡做家務的,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放下很多的擔憂,還有很多的嫌棄,給他們機會,放手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去,就算沒有獎勵,孩子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都是一份寶貴的獲得,所以關鍵在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