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病救人上,中醫有很多方法是西醫無法超越的,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中醫大家張謹宜小兒腹瀉醫案三則,辯證得當,治療效果好!
參苓白朮散案
患兒吳某,女,3歲。2015年10月15日初診。因飲食不潔後出現腹瀉6~7次/日,已1月餘,腸鳴,乏力犯困,體重減輕,面色萎黃,納差,尿量減少,舌淡紅、苔白膩,脈虛緩(右關為甚)。證屬脾胃氣虛夾濕證,予參苓白朮散加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處方:太子參、山藥、炒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各10g,茯苓、炒白朮、陳皮各6g,焦六曲、炒雞內金各6g,炙甘草、砂仁、桔梗各3g。
5劑,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温服。
2診,家屬訴服藥3日後,腹瀉減為3~4次/日,納增困減,舌淡、苔白略膩,脈虛緩。前方奏效,故仍以前方序貫之,14劑而愈。
按:患兒脈虛緩為虛證,以右關甚,為脾虛有濕之脈象。腹瀉、乏力犯困、面色萎黃等症皆為脾虛濕困之表現。治擬參苓白朮散加減健脾利濕。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脾胃虛弱夾濕所設。方中君以太子參補元氣,益氣健脾。茯苓、炒白朮、山藥健脾益氣,且茯苓滲濕、炒白朮燥濕,共為臣藥。炒白扁豆、蓮子補脾止瀉;陳皮、砂仁和胃醒脾,行氣化滯,使本方補而不壅;薏苡仁健脾滲濕止瀉;桔梗入肺經,可宣肺利氣,通調水道而祛濕,亦有桔梗上浮而保肺之功;加焦六曲、炒雞內金消食和胃;大棗補養脾氣,共為方中佐藥。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
六和湯案
患兒金某,男,8歲。2014年7月6日初診。腹瀉4天。4天前過食冷飲後,解泡沫稀水便,次頻,腹痛腸鳴,倦怠乏力,脘悶食少,發熱畏寒,肢體痠痛,口微渴,苔白滑,脈濡緩。證屬暑濕感寒,予六和湯祛暑化濕、健脾和胃。
方擬:砂仁、姜半夏、苦杏仁、人蔘、炙甘草各3g,赤茯苓、藿香、炒白扁豆、木瓜各10g,香薷、厚朴各6g。3劑,每日1劑,水煎温服,1日2次。2診,熱退,解糊狀便,納略增,餘症皆有改善,苔薄白而滑,脈濡緩。予前方加炒雞內金、焦六曲、焦山楂、炒谷芽各10g,以健脾助運、消食和胃,5劑。
3診,解爛便1~2次/日,餘症皆除,舌淡紅、苔薄白,脈平。續前方7劑愈。
按: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調和六氣之功。主治暑濕感寒證。方中以夏月麻黃香薷為君藥,辛温發汗、芳香化濕。臣以藿香、厚朴化濕和中、外散表邪。人蔘、炒白扁豆健脾益氣;木瓜、赤茯苓滲濕;姜半夏、砂仁和胃止嘔;苦杏仁宣肺利氣;大棗、生薑調和營衞,共為佐藥。炙甘草為使,益氣和胃、調和藥性。諸藥相合,則夏月寒濕之證得除。
3痛瀉要方案
患兒趙某,男,11歲。2014年9月22號初診。腹瀉3月。神疲乏力,心情抑鬱及緊張時腹痛腹瀉明顯,腸鳴,噯氣少食,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證屬肝氣乘脾,治擬痛瀉要方加減抑肝扶脾、理氣止瀉。處方:炒白朮、炒白芍、陳皮、太子參、茯苓、炒白扁豆各10g,防風、柴胡、木香、鬱金、炒雞內金各6g,炙甘草、烏梅各3g。
7劑,每日1劑,水煎温服,1日2次。2診,腹痛腹瀉明顯減輕,胃納增。效不更方,守方21劑而愈。
按:《景嶽全書·泄瀉》有云: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夾食,致傷脾胃……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本證為肝木乘脾之泄瀉,故宜選用《景嶽全書》引劉草窗方,具有瀉肝補脾作用之痛瀉要方加減化裁。本方以肝鬱脾虛為主證。方中炒白朮燥濕健脾為君,臣以炒白芍柔肝緩急止痛;陳皮理氣健脾,防風升清止瀉共為佐藥。又輔以太子參、炒白扁豆健脾益氣;柴胡、木香、鬱金疏肝理氣;茯苓健脾滲濕;炒雞內金消失和胃;《醫宗必讀·泄瀉》雲瀉下有日,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注泄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肅之權,故取烏梅一味,以酸收止瀉;炙甘草緩中,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則健脾燥濕,柔肝緩急,痛瀉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