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5種能力,你一定要教會孩子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教育的基礎是家庭,父母的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生最重要的五種能力培養:
教養
我們提到劉若英,就會聯想到知性、得體、教養之類的詞,這和她從小所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其實劉若英的父母在她兩歲的時候就離婚了,她是由祖父和祖母帶着長大的。祖父同胡宗南、杜聿明、左權、徐向前同為黃埔一期同學,同聶榮臻、葉挺為黃埔三期教員,國民黨陸軍上將。祖母也是當年名盛一時的名媛閨秀。
在他們家,有很多規矩:
家裏的客廳是沒有電視的,因為祖父母認為,客廳是和客人聊天的地方,不是用來看電視的。
祖父母在外人面前永遠不會吵架,會給足對方面子。
家裏人不準穿睡衣出房門。
關了房門以後,幾乎不會敲其他家人的房門,有事會塞紙到門縫裏,祖父的小紙條,都是用毛筆寫的。
而劉若英的祖母即使已經八十多歲的高齡,不穿絲襪依然絕不出門。“她走路時會把腰桿挺得筆直筆直的。在重要場合,她絕對要穿旗袍以及有跟的鞋。”
臉上總要帶上笑容,心中滿是歡喜。這很重要,因為唯有如此,才是一切得體皆宜,這是祖母教給我的。
這一切耳濡目染的教育,給劉若英的成長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是這樣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她的教養和由內而外的氣質。
好奇
泰國短片《豆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小女孩Ju和媽媽一起去逛菜市場。在菜市場,Ju看到豆芽攤上有許多人在買豆芽,於是就問媽媽:“為什麼豆芽賣得這麼好?”
媽媽回答説:“因為只有一個攤子在賣豆芽。”
Ju問媽媽:“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拿來賣嗎?”
“嗯,我們試試。”
回家以後,媽媽就和Ju在家裏的陽台嘗試着種起了豆芽。但沒想到,第一次種豆芽全部枯死了。
看着枯死的豆芽苗,兩個人都有點沮喪。但這時,媽媽又説:“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可是第二次,她們又失敗了。
第三次嘗試的時候,女兒問媽媽:“這一次我們會成功嗎?”
媽媽的回答依然是:“我們試試。”
“我們試試”這句神奇的話,不僅最後幫助豆芽成功發芽,也點燃了女兒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很多人長大後,就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心。這其實和他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有關。
好的教育,就像“我們試試”一樣,它會善待孩子的好奇心,並且引導着他們用好奇心去解決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將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這樣教育下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生活充滿熱情。
讀書學習
家長如果自己愛讀書,孩子往往也會喜歡上閲讀。
楊絳就是受父母的影響愛上了讀書。她的父親平時説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在《申報》上寫的評論一篇接一篇,才氣逼人。
“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從此,父親就常常給她買書。她對什麼書感興趣,他就把那本書放在她的桌上,假如她長期不讀,那本書就不見了,等於是對楊絳無聲的譴責。
平時在家的時候,父親自己也是手不釋卷,一看書就是幾個小時。這樣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了楊絳,也為她日後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打下了基礎。
作為家長,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愛讀書,而是首先從自身出發,自己先愛上讀書,讓孩子受你的影響慢慢愛上讀書。
當然,這裏説的讓孩子愛上讀書,不是為了教孩子應付考試,是為了給孩子培養一個可以終身堅持的好習慣,是為了給孩子以後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保護自己
我們生活的世界大多數時間是非常友好的,但有些時候它也會變得面目猙獰。這時候,保護自己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
對於家長來説,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你可以不教會孩子變聰明,不教會孩子成功,但是你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保護自己才是其他一切事情的前提。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説話和聽別人説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他們比任何一位學校的老師陪伴在孩子周圍的時間都來得更早也更長,父母的一言一行更是深刻影響孩子的思維與觀念。
教育的本質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養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家長的角色不可或缺。
讓孩子變得有教養,讓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讓孩子學會愛別人,讓孩子愛上看書學習,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這也是每個家長一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