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本身沒什麼錯,但過度的寵愛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走向一條錯誤的道路。
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寵他,寵他,無限制的寵他。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真的很可怕。
如果孩子出現下面這四點行為之一,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1、沒有規矩
一個孩子沒有規矩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吃飯時,敲打碗筷,在盤中挑來揀去;去別人家做客,亂翻東西;公共場合,大聲喧譁......
諸如此類的行為,其實都是缺少規則約束的結果,很多家長會有誤區:覺得給孩子定規矩,孩子就沒辦法自由成長,會受到約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聽起來很拗口,但理解起來卻不難:“比如牧牛場,周圍用鐵柵欄起來,牛在柵裏吃草喝水,東奔西跑,這叫做活潑,放牛人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柵外,就是放肆,就不得不干涉。不出柵,這就是規矩;如果在柵裏,卻不准它吃草喝水,或是東奔西跑,如此就是呆板了。”
父母要培養孩子規矩意識,一味的縱容,父母收穫的將是一個不被社會接受的熊孩子。
2、喜歡談條件、要挾父母
前兩天一位網友吐槽自家孩子小小年紀竟然威脅大人“不給iPad就不吃飯“!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我朋友家的1歲4個月寶寶雖然不會説話,但只要她不滿意就會一邊哭一邊打自己的臉;我外甥從不到兩歲就是不開電視不吃飯;超市裏少不了不買東西就蹲地上不走的孩子……所有的這些孩子雖然表現不同,但性質都是一樣的。
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常常以哭鬧、不吃飯、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如果遇到一個沒有底線的爸爸或媽媽,那麼接下來孩子就會把這招,用得爐火純青。
有時候父母苦口婆心地説一百次,不如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體驗一回。讓娃認識到家長是不會和他講條件的,他自然就會閉嘴了。
其實,小孩子和家長講條件最開始都是試探性的,如果家長能守住底線拒絕談判,孩子也就不會養成凡事講條件的惡習。當然,家長也要分清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既不全盤否定,也不全部滿足,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措施,這樣才行。
3、自理能力差
被寵壞的孩子,自理能力大多都很差。
然而,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説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小學和幼兒園相比,比較大的變化是學校沒有生活老師,同時每班孩子數量增多,教師數量減少,一些簡單的事情必須孩子自己去做,不能總指望老師,這就要求孩子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自理和做家務,父母捨不得和過度保護,助長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
4、過於自私冷漠,不懂心疼父母
很多家長都曾抱怨:
“辛苦了大半輩子,從來都沒有好好享受過生活,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養育孩子身上,可孩子還是不讓人省心,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到底該怎麼辦?”
都説這個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人是父母。
作為父母,對孩子盡心盡力,無論是吃的還是用的,總是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