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除了在同齡人中進行社會化以外,還需要在社會教育中完成社會化,社會上的培訓機構提供的課程就是社會教育,孩子接受這些培訓就是社會化。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幼兒園的發小,我們倆的爸爸都被劃為右派,他家住法院,我家住師範,緊緊隔一道圍牆,我們一起上學,一到回家。是真正的發小。
有一年他到美國來看我,出去吃飯是個難題,特別是點西餐。根據前幾天的教訓,朋友不但吃不好,還吃不飽,而且還浪費。有一天,我們決定去吃美國的老鄉村自助餐,席間我的朋友去拿牛肉回來,還沒坐下就開始抱怨那個黑人真是沒有教養。
為了找一塊自己喜歡的牛肉,在那裏翻來翻去,我兒子看看我的發小説:叔叔,你不能説那個黑人在翻牛肉,你只能説那個人在翻牛肉。朋友愣了一下問:為什麼?兒子很認真地説:他代表了他個人,他不能代表黑人。朋友又愣了一下,然後笑着説:所以只能説那個人翻來翻去,不能説那個黑人翻來翻去。
我拿起飲料碰了一下朋友的杯子説:也就是説如果你拿了很多食物又吃不完,我們只能説這個人浪費糧食,不應該説這個中國人浪費糧食。
多少年過去了,每一次回國,只要是這個發小請吃飯,都要給在座的人講一遍這個故事。這些話雖然不是來自老師或者家長,但是來自孩子、來自社會的一員,因此這也是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有好有壞,有正面有負面。意大利有一個小女孩兒是一位動物愛好者,他經常拿自己的零食喂烏鴉。後來烏鴉經常叼一些亮晶晶的東西給他,有紐扣、文具和五金之類的小東西,烏鴉甚至還幫他媽媽把遺失的相機蓋兒找了回來。
有人説善有善報,其實純潔的小孩兒根本不圖回報。問題是後來事情的發展讓人始料不及,一位小女孩慷慨餵食,結果啊給社區帶來各種鳥類、鳥羣帶來的垃圾弄髒了鄰居的房屋和街道。甚至招來老鼠。
鄰居們認為這個社區不適合這樣餵養鳥羣,要求家長賠償二十萬美元,並且要女孩兒減少餵食。對小女孩兒來説,鄰居的行為也是一種社會教育,至於它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大家可以討論。
當然啦,毫無爭議的正能量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曾經在洛杉磯地鐵站的牆壁上掛出兩塊寫着給你能給到拿你所需要的的牌子,並且貼上了很多一美元的鈔票,結果引來很多人,有人選擇把自己的鈔票貼上去,從五美元到二十美元不等。還有兒童貼上自己的零用錢。根據記錄,多數人選擇幫助他人,而不是接受幫助。
一般人認為教育只包括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但是我認為教育是四位一體的,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還包括了自我教育。
我給這個四位一體的教育設計了一個很獨特的結構,也就是像一個支撐照相機的三腳架。因此我把這個。這四位一體的理論叫做三腳架理論。構成這個架子的三個角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再由這三個角支撐起一箇中心,也就是自我教育。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家裏有幾個兄弟姐妹接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幾乎是完全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幾個兄弟姐妹的表現卻可能完全不一樣呢?關鍵就是這個自我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一個另外的話題。今天我們主要談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係,個人融入社會,完成社會化的問題。
簡單地説,社會教育就是社會對社會人提供的學習過程。説得通俗一些,社會教育可以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講的是社會為社會人的學習和娛樂提供的設施和硬環境,比如夜校、培訓機構、圖書館、網吧、夜總會、電影院等等,這體現了社會提供的一種福利和機會,希望社會人利用這種福利和機會提高自己,再造福於社會。
所謂軟件就微妙複雜了,講的是規章制度、社會文化、社會道德、社會價值觀等對社會人的異化這種軟信息。看不見、摸不着,但也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社會教育是組成社會的一個個個體之間的潛移默化的互相作用和影響,是社會的規章制度、各個個體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形成的社會文化以及這個社會氛圍反過來對個體的作用和影響。你既影響別人也被別人影響,既作用於別人,也被別人反作用。前面講到的我兒子跟我的發小的故事就是個例子。個體組成社會,社會影響個體,個個都是施教者,人人又都是受教者。
有一個華人跟一個德國朋友出去,路過郊區的一條小河,看到一個小孩兒在釣魚,旁邊卻放着另外一根魚竿兒。德國朋友不高興地走過去問道:怎麼有兩根吊杆兒?因為德國當地有規定,一個人釣魚只能用一根釣竿兒。小孩兒回答説:跟同學一起來的,他上洗手間了,這個大人就在旁邊等着。果然不一會兒,上洗手間的孩子回來了。
德國朋友又繼續問道:有執照嗎?按照規定,釣魚要有執照。兩個小孩兒趕緊掏出執照。德國朋友又問道:帶尺子了嗎?德國當地有規定,釣魚要有尺子,釣上來的魚不到規定的尺寸就要放回河裏去。兩個小孩兒又連忙掏出尺子來,於是德國朋友點點頭就走開了。在一旁的華人感覺很奇怪,不知道朋友為什麼要管那麼多,就問他:那兩個孩子是你家親戚?
德國朋友説:不是。那個華人又問:是你朋友的孩子。德國人説:也不是,我不認識他們。那個華人很吃驚,什麼不認識?怎麼可能呢?那人家幹嘛要聽你管教?德國人看看他,淡淡地説:哦: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孩子是德國的未來,我們每個德國人都有責任隨時隨地進行教育。
看看這裏就有一個社會化的問題,這兩個小孩兒一起出去玩兒,他們互相之間的交往本身就是社會化,他們要融入這個社會,被這個社會所接受,就會有一個通過社會教育進行社會化的過程,他們學習了這些規則,遵守了這些規則,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反過來,如果他們不學習、不遵守這些規則,他們就不會被這個社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