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生活中有很多小孩都特別聰明,再加上從小便接觸書籍,所以會經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
比如當教到孩子“五子登科”,他們會突然問一句:“媽媽,五子登科是哪五子?”
如果在這個時候母親無法作答,那就尷尬了,不僅會在孩子面前丟面子,而且也無法為孩子講授這個典故的內涵。
《宋史·竇儀傳》中曾記載,宋代竇禹鈞有五個兒子,分別名儀、儼、侃、偁、僖,他們在父親的正確教導之下相繼及第。
這在當時社會曾轟動一時,所以世人將其稱作“五子登科”,可見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博學多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教導孩子。
“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竇儀傳》,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典故。《三字經》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説的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
從這段歷史中可以瞭解到,“五子登科”指的是竇燕山的五個兒子,在他的悉心教導之下皆登科取士。
“五子登科”的另一個版本為“黃平科名輩出”,康熙三十五年時舉行科舉考試,黃平人王耘中進士,其子侄五人,中舉三人,中進士兩人,後人讚譽為“五子登科”。
實際上至清末,黃平共有進士29名,舉人251名。而貴州黃平縣舊州古鎮,也被世人稱作風水寶地。
後來經過不斷演化,“五子登科”,開始用作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當然,也可以比喻世俗追求物質滿足。
“登科”指的是在封建社會中,通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第。科舉考試作為古代社會中的一項偉大發明,不僅為更多讀書人打開了進身仕途的通道,而且也為國家選拔了很多優秀人才。
唐代孟郊在經歷了兩次“落第“之後,終於在46歲時進士及第,所以在興奮之餘他寫下了《登科後》一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不僅一掃之前落第的陰霾,而且心中的狂喜,也猶如水銀瀉地一發而不可收拾。
“五子登科”中的關鍵人物竇禹鈞,出生於後晉,主要生活在後周。祖輩皆在朝為官,所以家境還算殷實。
但父親竇思恭在竇禹鈞幼年時英年早逝,只有母親自己把他撫養成人。這種家庭變故讓他在幼年時,便懂得了孝順守禮、懂事知節。
儘管少年竇禹鈞,憑藉才學之名順利走上仕途,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始終沒有孩子,這成了盤踞在竇禹鈞心頭的陰影。
但是一天夜裏竇禹鈞夢見了祖父,其祖父告訴他命中無子且會早喪。有一個辦法可以化解這種危機,那就是積德施善才能改變宿命。
後來他興建學校、助人為樂,所以其祖父顯靈:“因為善行,你被延長了三十年陽壽,還即將擁有五個兒子。”。
他對五個兒子從嚴管教、精心培養,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個兒子都高中進士。
話説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裏,竇禹鈞五個兒子各個都品學兼優,並先後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而竇禹鈞本人也活到了八十二歲高齡。馮道曾為他賦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中,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夠在高考中金榜題名,那將是一件令人無比開心的事情。
一子登科尚且如此,“五子登科”簡直就是喜上加喜了,那麼“五子登科”,到底是哪五子呢?
據史書還記載:“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可見竇禹鈞的五個兒子不僅都進士及第,而且在當時社會中也都是風雲人物。
這就給現代家長提出了一個重要任務,一定要認真教導自己的孩子好好唸書。“五子登科”的美好寓意後來被無限放大,併成為了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不僅寄託了普通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禹鈞五子一樣,獲得科舉考試成功。而且當“五子登科”應用到婚俗中時,便成為了多子多福的寓意。
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古人所説的“五子登科”,指的是竇禹鈞在教育孩子方面聲名遠揚。
他的大兒子竇儀,在後晉時中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二子竇儼,在北宋朝廷當上了禮部侍郎;三子竇侃,被後周皇帝封為起居郎;四子竇偁,官至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五子竇僖,擔任左補闋,憑藉自己的清正廉潔的得到了美名。
竇燕山教育出來的五個兒子,在當時社會中號稱“竇氏五龍”,後人在讚歎竇禹鈞的教育能力時,也將“五子登科”的典故代代相傳。
這便是好人終究有好報,“五子登科”對於教育孩子努力學習而言,是一個非常值得反覆研讀的正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