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不會爬直接會走路,爺爺感覺特別聰明,醫生其實對寶寶不好
很多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需要經歷爬行,通常是爬行,就會走路了。但也有一些孩子直接跳過爬行,不會爬也會走,而在人們眼中,這種孩子是無敵一定有好處,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育成長。
不爬就走的寶寶真的要比普通的寶寶更加聰明?
特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因此在生下特特後便一直把他交給孩子的爺爺照看,老人家非常疼愛孫子,不過讓他苦惱的是孫子都11月大了還不怎麼會爬,在年滿一週歲時,特特竟然直接像成年人那樣開始直立行走,這可把爺爺高興壞了,他感覺自己的孫子特別聰明,遇到熟人就會向對方顯擺。
時間一長,很多人一提到特特就會誇他聰明,是個小神童,轉眼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特特在幼兒園時,身體各方面顯得很不協調,爺爺連忙帶特特去醫院檢查,在和醫生交流時得知,其實這對寶寶不太好,都是因為特特剛出生時爬行時間太少造成的。
爬行是許多寶寶出生後獨立做的第一件事,許多人對此表現的不是很在意,甚至因為和成人的行走習慣不同,對此還有所偏見,可實際上爬行對一個寶寶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會出現很大的不同。
那麼,"先爬後走"和"先走後不爬"有什麼區別?
第一,缺少爬行經歷會使孩子缺少身體平衡性的鍛鍊
剛出生時的爬行運動,可以使寶寶充分調動身體的四肢,在運動過程中,寶寶會逐漸提高身體的協調能力,對心肺等內臟器官也有很大的好處,同時還可以促進寶寶的四肢和胸腹等部位的肌肉發育。
第二,刺激大腦和小腦的運動中樞
在爬行過程中,除了四肢的運動外,寶寶的大腦和小腦也處於興奮和活躍狀態,這種狀態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運動能力,對孩子日後的身體發育帶來極大的好處,如果缺少這一過程,那麼寶寶今後的運動能力,可能就不如那些平時喜歡四處爬行的孩子。
第三,提高孩子感知外界的能力
剛出生的孩子對外界一無所知,自身以外的所有事物都是非常新奇的,在爬行過程中,他們會接觸到外界的各樣事物,對外界環境有了第一次正面的認識。
這是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最為重要的事情,一旦孩子不願或是不會爬行,要等到會走了才開始正面接觸外界,那麼比起那些早早就通過爬行感知世界的孩子來説,無疑是晚了許多。
因此在孩子剛出生後,可以鼓勵孩子四處爬動,讓他們學會獨立去面對那些陌生的事物,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寶寶年紀小的時候,總有許多家長喜歡找自己家寶寶與別人家寶寶的不同,一旦發現寶寶有什麼表現“超前”的地方,便會冠以神童的頭銜,父母長輩們望子成龍的心願可以理解,但實際時並不是所有的超前都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讓孩子順順利利的成長,才是每個家長最應該做的,總是想着讓孩子快點成長,無異於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