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國兒童生長髮育健康傳播行動”走進廣州 白恬 攝
中新網廣州7月10日電 (蔡敏婕 白恬)“生長激素是一種藥物,用於治療疾病,我們一定要完全明確孩子是否存在一個病理狀態,要有經驗的醫生在綜合臨牀觀察和實驗室檢查等證據後才可以使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主治醫師譚慧園10日稱,建議有身高困惑的孩子到正規醫院進行系統檢查,這種狀態下進行治療才是有針對性而且有效的。
當天,“中國兒童生長髮育健康傳播行動”走進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由該院專家向家長和孩子普及身高發育科學知識。
身高發育成為絕大多數父母關注的生長髮育問題。“身高發育的黃金期有兩個關鍵時期:生命早期和青春期。”譚慧園介紹,一般來説,嬰兒出生一個月後身長超過50釐米,出生第一年增長25釐米,這是身高發育最快的一年;青春期每年增長8至12釐米,持續2至3年。
如果孩子的生長髮育遠遠低於平均水平,則要警惕可能出現“矮小”。中華醫學會兒科內分泌學組公佈的數字顯示:我國兒童矮身材發病率約為3%,3至15歲需要治療的生長遲緩兒童約有700萬。
但因為受傳統觀念、認知誤區和科普宣傳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兒童矮身材、性早熟等生長髮育疾病的治療率不足1%。大多數矮小兒童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鬱、內向、社交退縮等心理或行為障礙,影響一生的生活質量。
身高對孩子的生長髮育如此重要,但家長身高管理的意識、方法卻有所欠缺。
“我們在門診能感覺到家長普遍都很關心孩子的身高,但真正能瞭解孩子身高發育情況的家長卻很少。”譚慧園介紹,與此同時,大多數家庭缺乏動態監測孩子生長髮育速度的意識。例如3歲至青春期前,正常情況下孩子每年增長5至7釐米,每年增長小於5釐米、高於10釐米提示可能生長髮育異常。而這種監測需要家長記錄下孩子今年、去年、前年甚至更早的生長數據。
“很多來看生長髮育門診的家長,我們詢問家長孩子去年、前年同期多高,家長大多數是答不上來的。”譚慧園介紹,孩子發育速度變緩可能有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先天性的疾病,如哮喘、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以及後天性的疾病,如營養不良、運動不足等。瞭解孩子動態身高增長的速度,有利於醫生排除疾病因素幫助孩子長高。
“我們在義診和科普過程中還發現,許多家長對孩子生長髮育存在一些誤區,例如大量餵養、進食補品、強制孩子摸高等等,反而會帶來營養失衡、早熟危害、運動損傷等問題。”廣醫三院兒科副主任吳繁介紹。
“在城市來説,我們總以為營養狀態已經是很好了,其實我們在臨牀上看到接近有5%的孩子是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如果是單從一些微量元素或者維生素方面去檢測,甚至超過30%的孩子都沒有達到健康狀態。”譚慧園稱,“不管是學齡期幼兒的孩子,還是學齡期的孩子,他們很多時間都是教室內活動,並不能得到很長的日照時間,所以大部分城市的孩子維生素D是不足的。”
譚慧園稱,在孩子生長髮育的過程中,優質蛋白質的供給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給這種很好的條件,這種孩子的生長髮育肯定受影響,但是有些家長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套用到孩子身上,“一些減肥媽媽或者素食家庭,會把自己的飲食習慣放在孩子身上,我見過不少這樣的情況。”
兒童的身高60%至70%由遺傳決定,但還受到兒童期營養水平、衞生保健狀況、家庭生活方式等多種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科學管理孩子的身高、及時進行干預也有可能讓孩子身高“逆襲”。從孩子出生到孩子骨骼完全閉合前(一般男孩骨齡16歲,女孩骨齡14歲左右),身高管理都是確切有效的。
“我們建議從孩子3歲開始可以開始身高管理。”譚慧園介紹,可到兒童生長髮育專科開展身高管理,“孩子的生長髮育是線性生長的,沒有回頭路,因此推薦早管理,早獲益,堅持管理,時間越長,獲益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