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時代的爸爸媽媽們學習能力強,熱衷於學習各種先進的育兒知識。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依然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在我們傳統的中國教育中,爸爸媽媽是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主力軍,因此缺乏獨立性往往是中國孩子的“通病”。然而,我們給予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有哪些好的教育方法能夠融合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呢?
1、平等對待孩子,犯錯需要道歉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給予孩子反省冷靜的時間和空間,而不僅僅是口頭道歉。
案例:
有一天,小明家裏來了客人,媽媽邀請客人坐在沙發上,但是小明不依不饒地哭鬧。原來是客人坐的位置剛好是平日裏小明最愛的地方,他不允許其他人“霸佔”。客人表示把位置讓給小明,但是媽媽拒絕了。媽媽認為小明這樣遷就孩子會過於寵溺,並要求小明去房間裏冷靜。當小明冷靜下來之後,媽媽帶着小明一起去跟客人道歉。
2、家長是孩子的底線和規矩
在國內,熊孩子的最大武器並不是哭聲和無理取鬧,而是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當家長成為孩子的最後底線時,需要為孩子的日常行為設立規矩。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
在超市一個男孩抱着玩具,趺坐在地上哭鬧時,他的媽媽蹲下來,看着的他的眼睛,嚴肅地對他説:“我説,不。”幾秒鐘後,男孩讀懂了媽媽眼神中的意思,乖乖地把玩具放下。不僅如此,家長對於孩子的娛樂時間限制,吃飯的禮儀等等都有一定的規矩,並落實執行。
3、重視有關孩子的一切
有多少家長真的做到“重視孩子的一切”?在學校裏,孩子“亂七八糟”的塗鴉被媽媽丟到一邊,孩子的彙報表演爸爸總是缺席。其實,有關孩子的一切都值得我們珍視。
即便是出差在外的爸爸依然忙碌地查看手機,因為今天是孩子在學校的足球比賽。在一通通電話中,爸爸關注着比賽場上的變化,安慰着輸了比賽的孩子,並真誠鼓舞着他。
1、培養他們的愛心
全面培養孩子成長和發育,不僅是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情感生活。情商的培養、和同齡人相處的能力這些都跟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那麼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共情力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當班上的同學生病了,我們可以打電話慰問。參加志願者活動、公益活動都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愛心。最好的學習不是讀書,而是實踐。身體力行去參與,一定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愛。
2、表揚和鼓勵不嫌多
我們都知道,表揚和鼓勵能夠讓孩子獲得自信,支持他們去不斷嘗試。而批評和打擊會讓孩子喪失信心,失去探索的慾望。
但是鼓勵和表揚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籠統的表揚不僅沒有作用,還可能會引起負面影響。
當孩子畫了一幅《動物世界》之後,媽媽不要説“孩子,你真棒!”“寶寶,你好聰明哦!”。不妨説説孩子哪裏畫得好,媽媽喜歡你顏色的搭配和內容的豐富。能夠記住每個動物的特徵。
一次有“營養”的表揚,勝過一百次沒“營養”的表揚。
3、輸入正確的觀念要從小做起
家長需要給孩子從小樹立正確道德觀念,並且以身作則。這種觀念一旦形成,會在孩子的大腦裏留存,並深深地影響日後的人生。比如説,遵守交通規則、不亂扔垃圾、不佔用他人物品,不在公眾場所大聲喧譁。這些看似“細小”的觀念,都是反映一個人的品德水平。
4、變成孩子,和孩子玩吧
在生活節奏繁忙的社會,學生的學習壓力與日俱增。我們可以細想孩子能有多少時間可以心無旁騖地玩耍。家長有多少時間可以放下工作的壓力,釋放自我?這可能不需要我們刻意劃分出一段時間,只需要轉變我們的態度。降低我們的身份,變成一個孩子,和孩子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