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該屬於孩子的責任讓他們親自做,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

家長在不恰當的時機“幫忙”,會打亂孩子自身成長的節奏

孩子需要不斷學習和鍛鍊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家長害怕孩子受傷,害怕他們走彎路都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讓父母的焦慮導致孩子沒有思考和動手的能力。

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該做的,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家長不要代勞,更不能一手包辦。

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他們的好奇心其實是很重的,對於大多數新鮮的事情都想要參與,想要嘗試,然而往往是父母的擔憂和焦慮,阻止了孩子試探的雙手。

又或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去按照大人的指揮做,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可孩子不經過思考,沒有主動權的成功,並不是真的成功。

這樣不僅會打擊孩子的主動積極性,而且對於他們來説,可能會喪失嘗試的興趣和意願。大人不能打着為孩子好的旗號,阻止了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行為。這樣其實是中斷了孩子發展自身能力的機會。

孩子需要經過自己的嘗試和探索,找到嘗試新鮮事物的樂趣,他們的感受能力都是很強的,家長的舉動有的時候是在變相地傳達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認為他們自己能做好,這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的自卑。

孩子的興趣就是主動探索最好的引導,不過這也不代表家長不能提建議,引導和控制之間的界限很模糊,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説,最後的結果並不重要,重點就在於能夠激發孩子的能動性和興趣,發展他們能力就夠了。

只要孩子做了,內心就能產生滿足感,同時也能感受到自身的能力邊界,當孩子下次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就會更加自信地去做事。

把該屬於孩子的責任讓他們親自做,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

孩子的自信都是通過嘗試各種事情,從實踐中逐漸累積起來的,父母在適當的時候出手幫忙,大部分時候讓孩子自己去想去做,這樣對他們來説才能更好地成長。

大人在不恰當的時候參與,反而會打亂孩子自我發展的節奏。有的時候大人眼中孩子在毫無目的玩耍,其實並不是真的沒有價值,而是孩子在不斷地嘗試,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當通過各種實踐掌握某種能力的時候,孩子就能夠比現在做得更好。

這就是為什麼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的原因,有的時候錯誤並不是壞處,尤其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説,很多事情都有新鮮感,當家長給了孩子任務之後,興趣自然會引導他們去做事,即使孩子做的結果再不盡如人意,那也是他們實踐的結果。他們最需要的是做事情的過程,而並非結果。

家長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把孩子應該做的還給他們,不要干預不要代勞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只要讓孩子知道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時候,家長會站在背後支持他們就夠了。
把該屬於孩子的責任讓他們親自做,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

這既是尊重了孩子發展能力的需要,又能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歸屬感。很多時候父母做得太多了,不僅把該做的做了,還把本應該讓孩子做的都做了。

這樣並不是真正的愛和教育,如果大人想要通過講道理教給孩子一切,結果總會是失敗的。家長所謂的幫助孩子,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願望,只是為了滿足內心的願望,緩解育兒焦慮而已。

當父母把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替他們做了之後,即使能夠免遭孩子可能因為失敗而遭受的痛苦,但同時也失去了讓孩子親身體會錯誤帶來的經驗,他們同時也無法體會到因為成就而帶來的成就感。

但是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需要自己去面對社會和世界。如果家長不分場合地對孩子進行指責和嘮叨的時候,就等於忽略了孩子在實踐過程中試錯的機會。

把該屬於孩子的責任讓他們親自做,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學會如何自我反思,從錯誤中學習,而是學會如何逃避父母的説教。

這樣的孩子隨着成長會逐漸走向兩個極端:如果孩子認為在反叛中能夠得到主導權,那就會更加叛逆。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希望贏得父母,他就會變得更加自暴自棄。

對於年齡更大一些的孩子,需要完成更加複雜的任務時,家長除了要更加完善地教育孩子之外,還要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和思考。只要是能夠鍛鍊孩子行為能力的事,家長要引導孩子完成。

總而言之就是:能讓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家長就儘量不要出手幫忙,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成就感,如果所有的步驟都是父母幫忙包辦的,那麼孩子無法體會親手做的成就感,他就永遠學不會如何自己去做。

如果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指導或者不停地參與,其實也會讓孩子無法學會正確做事的步驟。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對他們來説也是不好的。

培養孩子的過程,就是監督孩子不斷實踐的過程,家長要勇於放手,才能讓孩子活得更好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9 字。

轉載請註明: 把該屬於孩子的責任讓他們親自做,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 - 楠木軒